作者 蔣磊龍 文章配圖來源于網絡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泉州和西安哪個好?”這種地域較量最后不過是口水的較量,回答的人從個人經驗出發,看答案如我,私心里還是希望泉州能好那么一點點。但所謂的好與壞,政治上的、文化上的、旅游業上的……哪能是我們渺渺個人所能左右的。
不過,換個角度想,泉州和西安為何常被牽扯在一起?我沒認真對比過,但照片上的那個年輕人蔣磊龍做了這件有趣的事。他說,自己8歲時,跟著父親、惠安蔣氏石雕世家傳承人去過一次西安。當時西安中心市區的鐘鼓樓廣場重建,蔣家承接了這個石構件業務。
待了兩個月,他只記得當時的西安也不過如此:舊鐘鼓樓邊上雜草叢生、蝗蟲漫天。21年過去,前些日故地重游,忽又覺得這座古城的瑰麗,回望泉州,竟發覺這兩座南北遙望的城市有許多驚人的相似。
這些相似的遺跡和故事還在,你可都聽說?
1.雙塔交輝:西安的大小雁塔,泉州的東西雙塔
古塔,源于古印度,佛教人士尊為佛塔。西安有大小雁塔,泉州有東西雙塔,在中國現代城市圈中,是罕見的姊妹古塔,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大雁塔是玄奘為了保存從印度取回的經像,向朝廷提出在大慈恩寺建一座石塔。與大雁塔相距三公里,有座“薦福寺塔”,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獻福”而建造的。后人為了區別,遂將兩座塔分別稱為大雁塔、小雁塔。大小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京城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地標。
泉州東西塔,東為“鎮國塔”,西為“仁壽塔”。是我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位于市區西街開元寺內。東西塔的興建緣由,有很多故事和傳說。泉州又叫“鯉城”,當年建東西塔是為刺破像張大漁網的百里之遙永春桃城,為“網”下的古城“鯉魚”,撐起一片生天。泉州人常說:做人"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足見東西塔在泉州人心目中的份量。
2.中東猶存:西安清真大寺泉州清凈寺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來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徒統稱為“穆斯林”,意為“順從者”。7世紀中葉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沓來,給中國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遺跡和西方建筑。
泉州的老城區涂門街有座具有阿拉伯風格的伊斯蘭教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寺院,建于北宋年間,大殿西墻朝向伊斯蘭圣地麥加,墻上刻著阿拉伯文的《古蘭經》。泉州晉江陳埭有座”丁氏宗祠“,就是阿拉伯商人的后裔,大多以”丁、金、蒲“為姓,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數萬的阿拉伯后裔,昔日阿拉伯商賈云集的刺桐古港所遺留的中東遺跡,見證中阿雙方友好的往來。
西安化覺巷中清真大寺規模宏大,緊挨著鼓樓和有名的回民小吃街。這座清真大寺,是地道的漢式建筑,且有園林化傾向,于古寺之中,可以感覺亭臺樓閣石坊木塔中隱隱透出一種宗教的神秘力量,反映了明清時期關西地區穆斯林文化向漢文化的靠攏。
寺內留有大量名家匾額,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是回族人,手書“道法參天地”在寺內鐫刻碑陰之上,還有門上懸掛大書法家董其昌手書“敕賜禮拜寺”金字橫匾等。古跡聚集,古香古色、花影扶疏,中外建筑交相輝映譜寫絲綢之路華麗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