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 泰寧的山林綠意盎然,林下生機勃勃,林下養蜂、竹林種黃精、公益林種中草藥,行走泰寧林區,一曲曲林下致富的“新山歌”不絕于耳。
晶瑩剔透的蜂蜜為楊少學帶來甜蜜收入。
泰寧縣擁有林地面積187.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6.79%。“靠山吃山唱山歌”。近年來,泰寧縣立足豐富的森林資源,大力培育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等多元化林下經濟項目,走出了一條林下“掘金”、生態富民的新路子。截至2024年底,全縣累計發展林下種植27.83萬畝,年產值15.97億元,培育林下經濟經營單位132家,帶動農戶1.65萬人,成為省級林下經濟重點縣。
林下養蜂日子甜
大山深處藏百花,百花叢中釀香蜜。6月23日,泰寧縣下渠鎮寧路村橫坑養蜂場里,蜂農余佐慶戴著防蜂帽,嫻熟地打開蜂箱取出蜂巢板,割下蜂蠟,放入搖蜜機搖蜜,頓時蜜香滿場。
“養蜂不占用林地,只需要把蜂箱放在林間空地,蜜蜂就會飛到林子里面去采集花粉花蜜。”余佐慶說,林下養蜂是一個門檻低、成本少、收益快的項目。
2019年,余佐慶去邵武學習了養殖中華小蜜蜂的技術要領后,回到村里投入3萬元引進50余箱蜂群,走上了林下養蜂道路。目前,蜂場有200余箱蜂群,年產蜂蜜超1500公斤,產值20余萬元。
“泰寧生態環境優越,山林無污染,優質蜜源豐富,產出的蜂蜜品質上乘,深受消費者青睞。”余佐慶說,自己每年只在6月至7月初收蜜,很多訂單都是顧客預訂的,供不應求。
看到余佐慶林下養蜂收益可觀,周邊村民也紛紛加入養殖隊伍,楊少學就是受益者之一,“在余佐慶的幫助下,我也養了70多箱蜂群,成本投入少,再加上基本不需要管護,每年可以輕松增收2萬元以上,何樂而不為?”
目前,這一帶有20余戶村民參與林下養蜂,養殖蜜蜂700余箱,蜂蜜年產量可達0.5萬公斤,實現增收70余萬元。下渠鎮通過“兵支書助農直播”幫助蜂農們打開線上銷售渠道,開拓市場,讓生態優勢持續轉化為發展優勢。
林下生“金”勢頭好
6月26日,新橋鄉大興村竹林示范片里,農戶楊英壽正給林下套種的15畝黃精除草、施肥,進行夏季管護。
“黃精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我們在管護竹林的同時兼顧到黃精管理,等到黃精成熟,至少能給我帶來2萬元的收入。”楊英壽說,黃精喜陰,在竹林下種植能為其提供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且黃精根系分泌的活性物質還能促進毛竹生長,一舉兩得。
一片林子,雙重效益。新橋鄉有竹林面積7.27萬畝,種植黃精550多畝,像楊英壽這樣在林下種植中草藥的村民有10余戶。通過發展林下中草藥種植,村民們實現了“山上竹林成蔭,林下綠地生金”。
走進泰寧縣城區近郊五里亭工區的國家Ⅱ級生態公益林,沿路望去,只見林內鐵皮石斛、草珊瑚、黃精、靈芝等林藥、林菌長勢喜人。
這片467畝的生態公益林作為示范點,是泰寧國有林場采取場校、場企合作經營方式,依托福建農林大學和三明農科院的技術支撐,聯合泰寧縣上青鄉三坑家庭林場,共同建設的林藥復合區、林菌共生區、林禽(蜂)養殖區。目前,林下種植草珊瑚、牛奶根、三葉青、黃精、砂仁,樹上還綁植鐵皮石斛,共種植食藥同源特色中草藥300畝;種植靈芝、香菇、大口蘑等特色食用菌10畝;同時,利用林緣空地養殖雞、鴨、鵝等禽類及蜜蜂,形成立體經營、多方得益的林下經濟經營模式,充分釋放生態公益林的林地潛力。
“上個月,公益林內種植的5畝靈芝圃迎來了今年的第一次豐收,采收了新鮮靈芝500公斤左右,產值達7.5萬元,我們農場可以獲益約1.5萬元。”上青鄉三坑家庭林場負責人鄧仁義喜上眉梢,通過與林場合作,他的農場每年可增收約5萬元。
“山里的林子綠了,林農的腰包鼓了,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泰寧國有林場場長劉美利說,通過發揮國有林場優勢發展林下經濟,建立產業示范點,讓周邊林農看得見、能效仿,從而實現由傳統營造林經營向林下經濟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管護好林地的基礎上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既保護林地生態環境,又拓寬了生態產業發展渠道。泰寧縣充分發揮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優勢發展林下經濟,建立以林為主,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和森林景觀利用相結合的立體林業經營模式,提高林地利用率、產出率,把單一林業引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復合林業。
泰寧記者站 李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