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尾鎮“眾多足小”
峰尾鎮的百年老街,曾以“眾多足小”在閩南語中形成了固定搭配。
20世紀初,泉港峰尾、肖厝一帶婦女裹腳率達95%。到2007年統計發現,裹腳老人還有123位。
“當纏足成為社會風氣,大家就都會跟風,這種禁錮女性的理學思想盛行于宋代,不裹腳的女子就會被恥笑。”郭民富委員說,泉港峰尾女子裹腳之風,在明清時盛行。
婦女裹腳的現象,為何在峰尾如此普遍?背后是小鎮繁榮的經濟。
位于福建東南沿海突出部位的峰尾,是南北水陸交通要沖,海上貿易繁忙,清光緒年間有漁船、商船100多艘;抗戰時擁有大小海運商船186艘,商人云集、商行林立,被喻為“小上海”。
繁華的商業經濟,讓小鎮的女子免于干活,也使得全民纏足成為可能。
郭民富的另一個調查印證了這一推理——當地裹腳老人以劉姓、肖姓最多。原來這兩大家族,當年是峰尾、肖厝一帶做海上貿易實力最雄厚的,“男人在外賺錢,養家綽綽有余,女子不用到海邊或田里干活”。
當然,峰尾鎮之所以還有這么多小腳老人,和她們的長壽有直接關系。峰尾是有名的長壽之鄉,如今的小腳老人也都在百歲上下,泉州其他鄉鎮的小腳老人一則少,二則可能多已作古。郭民富還說,泉港小腳女人普遍長壽,也和“忍讓成韌”的性格有關。
惠安女為何不纏足
在峰尾鎮,裹腳如此普遍,以至形成“纏腳村”,而在不遠的惠安惠東地區,惠安女卻都不裹腳,人稱“粗腳”。更費解的是,山腰街道的鐘厝與葉厝兩村,緊挨著峰尾鎮,也罕見裹腳。
千百年來,峰尾鎮屬惠安縣,算是惠北地區。為何相距這么近,差別如此之大?
“裹腳習俗是中原漢族帶入到沿海的,受影響的主要還是漢人,許多少數民族都不認同。”對此有專門研究的浙江省博物館工藝部主任范珮玲,對海都記者分析道。
對于地方纏足的研究,其實在文史界屬于偏門,研究者少。浙江省博物館收藏了許多裹腳繡花鞋,50歲的范珮玲也是因為母親小時曾裹腳,才研究起這個冷門。
范珮玲說,在一個地方風行而在別處卻不跟風的纏足現象,在浙江也有,因為很多少數民族或有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世代都不纏足。
“就像泉港鐘厝,姓鐘的多為畬族,女人都不裹腳。”范珮玲說,這有理論根據,畬族人多住山地邊,男人要狩獵,女人就必須干重活;畬族還留有母系社會的觀點,女人地位高,也不同于纏足的漢人。
“惠安女也是重要的勞動力;也有人認為惠安女與閩越族或畬族有一定聯系。”泉州市新海路閩南文化保護中心主任龔勤勤補充,宗教影響也是一大原因,葉厝不少人在清朝就已信仰基督教,所以也不裹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