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改數轉”
制造變身“智造”
泉州民營企業眾多、民營經濟發達。不過,縱觀泉州的諸多產業,大多為傳統制造,正面臨著產能過剩、要素成本高企等諸多尷尬。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只有不斷創新轉型,促進數字化升級,才能破解發展困境。
位于晉江市內坑鎮的恒安智能生產基地二期項目去年10月全面啟動。這個總投資50億元的項目,通過延伸上下游價值鏈,高標準建設,有望于今年8月竣工,將打造集研發、生產、包裝、物流、營銷于一體的智慧化綠色工廠。
“搭上‘數字快車’,我們公司實現流程再造、管理變革,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恒安集團總裁許清流表示,受益于此,恒安旗下的衛生巾、生活用紙、紙尿褲等主導產品的占有率在國內市場保持前列。
近年來,泉州主動應變,率先在紡織服裝、鞋業、石材、建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實施大規模“機器換工”,推廣“數控一代”等新型技術,一大批民營企業踏上了數字化轉型之路,大幅降低成本,實現增資擴產,引領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完成“華麗轉身”。
九牧集團的“綠色黑燈工廠” 世軒 攝
近日,走進位于安溪縣官橋鎮的福建省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記者見到,車間內,工人們正在熟練地操作著機臺,一批尖端小間距LED產品正在緊鑼密鼓地生產。“小間距D1.25產品,是我們公司的拳頭產品。對于LED顯示屏而言,中模組間距越小,顯示屏清晰度就越高。”海佳集團總經理林劍鋒如是說。
2023年,海佳集團投入2000萬元引進新的生產線,包含一條線兩個軌道。“去年6月投產后,單軌產能從原來每小時78片提升至150片。”林劍鋒說,但人工縮減40%,周邊設備投入費用也下降50%,產品良品率從85%提升至90%。“乘著好勢頭,今年還投入2000多萬元引進新設備,增資生產,滿足市場需求。”
放眼泉州大地,依托創新和技術,一座座智能化工廠拔地而起。截至目前,泉州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廣數字化生產線超100條,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標桿16家,“上云上平臺”企業1000家,新增培育5G應用項目30個,累計培育5G應用項目175個。
比如,通過“5G+工業互聯網”賦能,中國聯通智慧輕工軍團6個專項組和泉州工互院近百人專家團隊已為125家企業數字化轉型出具診斷報告85份,實現提質降本增效,打造出三六一度、盼盼食品、特步集團、一筆成服飾、隆漢物流等一批“5G智慧工廠”標桿典范。
“扶持本土企業增資擴產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資。”泉州主政者認為,“既要服務好本土企業增資擴產,打造搬不走的‘產業生態’,也要勇于走出去,招引‘頂天立地’的頭部鏈主、‘鋪天蓋地’的精品項目。”
去年以來,泉州市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開展500強企業、龍頭企業等專場簽約,截至去年12月底,泉州累計簽約正式合同項目2225 個,投資總額14087.67億元,完成全年目標的140.88%,2023年正式合同項目已開工1403個、開工率63.06%。
為破解項目用地緊張的尷尬,泉州探索出產城融合、高新集聚、新舊融合等6種典型模式,全力推進園區標準化建設。自2021年起,全市加快推進14個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試點項目,形成千畝以上園區43個,招商“引鳳”1400家企業。
泉州臺商區睿步機床企業的智能化車間一角世軒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