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費不足15年,兩條途徑可享受長期養老待遇
“累計繳費滿15年,是養老保險參保人領取養老金的的必備條件之一,”長期以來,那些退休時累計繳費不足15年的參保人員,只能選擇一次性領取個人賬戶存儲額,終止基本養老保險關系。
他們的老年生活缺乏穩定長期的有效保障,對此,《社會保險法》進行了重大完善和拓展,增加了兩種處理方式:允許個人繳費至滿15年;轉入新農保或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兩種途徑都可以讓參保人獲得養老保險長期待遇。繳費滿15年是享受長期待遇的“門檻”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15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就是說,最低繳費滿15年是參保人按月領取養老金的必備條件。省人社廳副廳長張瑞書介紹說,最低15年的繳費年限主要有三方面的考慮。
首先是,我國人口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3歲,為實現養老保險制度的收支平衡和長期可持續發展,需要設立最低繳費年限;其次,不論通過何種方式就業,繳費都累計年限,多數人可以比較容易地達到15年;最后,從國際經驗來看,實施繳費型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基于繳費與待遇領取長期資金平衡的精算結果,大都規定有最低繳費年限。
事實上,養老保險新政策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是需要后續加定,進一步落實的。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實現廣大農民老有所養、促進家庭和諧涉及農戶切身利益的重大惠民政策,當前正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時期,為了讓廣大群眾進一步了解政策,積極參保、續保,確保2014年度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張家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周密部署、通過實行領導包片、駐村干部包村、村組干部包戶等方式,從惠民政策的落實入手,積極組織開展收繳工作。
為確保按時完成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征收目標任務,張家鄉黨委、政府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作為一項暖民心、惠民生的工程,層層夯實責任,分解目標任務,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召開群眾會、發放宣傳資料、明白卡、懸掛橫幅、張貼宣傳標語等形式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宣傳到田間地頭,宣傳到每戶群眾家中。同時要求每一名經辦人員高度負責,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數,力求做到應保盡保。
目前,該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繳費工作正在扎實有序進行,預計將在12月份全面完成。
大連市60歲以上的農村居民注意了:一個月后,咱一分錢不掏,就月享受60元養老金了。3月1日,在全市新農保工作協調會議上了解到:4月1日起,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業務正式啟動運行,市縣兩級財政投入3.5億元,把全市201萬農民納入新農保體系。大連市農民依靠兒女養老、土地養老、儲蓄養老的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即將成為歷史。
日前,市政府印發了《大連市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實施意見》 決定自2011年起在大連市開展新農保工作。《實施意見》明確了大連市的繳費標準、待遇標準、集體補助和地方財政補貼等具體政策;其基本原則是“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最大特點是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模式。
《實施意見》規定,年滿16周歲以上(不含在校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可以在戶籍地自愿參加新農保。據介紹,養老金待遇支付終身。
新農保制度實施前,年滿60周歲以上、符合條件的農村居民,不再繳納養老保險費,可以按月領取60元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年齡超過45周歲、不滿60周歲的農村居民,參保時應一次性補繳繳費年限不滿15年部分;距領取年限超過15年的,應按年繳費,累計繳費年限不得低于15年。
新農保制度實施后,累計繳費滿15年、年滿60周歲且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居民,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這部分人群的養老金由60元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組成。
市委常務、常務副市長肖盛峰說,實施新農保制度,政府的支出是兩筆賬,財政將投入3.5億元。第一筆賬是針對全市48萬60及60周歲以上農業人口。這一群體不需繳費,直接享受市縣兩級每年財政將投入的2.9億元補貼,按月領取60元基礎養老金。
第二筆賬是針對全市16至59周歲的153萬農業人口。市縣兩級財政對參保人繳費的個人賬戶上給予每人每年30元~50元補貼,按平均40元計算,兩級財政每年須再投入6000萬元。
“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建立新農保制度,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群眾利益,促進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肖盛峰指出,新農保確定三個階段性目標:第一個目標是在4月1日前全面啟動新農保工作,將60和60歲以上農村居民養老金發放到位;第二個目標是12月底前爭取參保人數達到農村居民適齡人中的70%以上;第三個目標是2014年底前實現全員參保。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作為應對白發浪潮、實現農村居民老有所養的關鍵步伐和重要舉措,是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和年輕勞動力流失,使老有所養問題顯得更加迫切。2008年北京市開始實施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政府大大增加了對農保的投入,使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得到很好的保障。但從長期來看,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龐大,農保政策的適時調整成為必然。
本文利用統計學、人口學、保險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建立了人口精算模型,養老保險收入和支出模型,測算出未來北京市農村養老保險的收支狀況,并對其影響因素(繳費率、收繳率、領取年齡、退休金發放的計發系數和基礎、福利養老金標準等)進行了政策模擬分析,為北京市農保政策標準調整提供數據參考依據,具有非常高的實際操作價值。
測算結果顯示,北京市農村總人口從2014年開始減少,老年人口卻不斷增加,到2025年為止,老年人口比例已經達到總人口的1/3。同時,2011-2025年期間,養老保險金的收入和支出分別累計達到704.0億元和652.5億元,并且支出增長動力強勁,而收入增長則后勁不足,在2023年已經出現收不抵支現象,且數額逐漸增大,面臨發生支付危機的可能。
政策模擬方法得到繳費率和退休年齡對養老保險收支影響最大,能夠有效的增加養老保險的收入,減少支出,防止支付危機的發生,這也是未來農保政策主要的調整因素。
但為了真正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問題,還需要通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養老參保方式的轉變,從根本上改變北京市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
四川省出臺規定,取消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戶籍限制,擴大了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實現了城鄉養老保險制度轉移銜接。昨日,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對規定進行了解讀。
這則名為《關于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年滿16周歲以上至法定退休年齡內的靈活就業人員可自愿申請在四川省戶籍所在地(以縣、區為單位)或從事靈活就業所在地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人社廳養老保險處負責人解釋說,城鄉戶籍的靈活就業人員,包括居家靈活就業。這一規定不再限制農村居民購買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了養老保險的城鄉統籌,進一步提高了參保人養老待遇。
參加四川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單位職工和個體人員的繳費基數下限,也將從2014年1月1日起較大幅度下調。該負責人解釋說,這是為了減輕企業和個體參保人員的繳費負擔,減少斷保,同時鼓勵在繳夠15年后延長繳費期限,多繳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