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9日訊 當海水褪去時,惠安崇武五峰村峰后自然村的海邊灘涂上,露出一處300多米長的弧形“石獲”。石獲是一種古老的捕魚設施,用天然的石材建成。崇武這處石獲建于明朝,距今已有500多年,是目前大陸僅有文字記載的石獲。
李明儒教授(右)在崇武石獲上查看保存現狀
昨天,一場在國內尚屬首次的“海峽兩岸石獲(滬)學術研討會”在崇武舉行,來了80位專家,其中包括了臺灣多位石獲專家。
臺灣澎湖科技大學的李明儒教授說,臺灣僅澎湖就有609處石獲,但崇武的這一處,要比澎湖早200多年。雖然保存完好,但也存在崩塌等情況,呼吁抓緊修復。
撈魚挖花蛤 每日最多收獲百斤
“舉辦這個研討會,是源于我們2014年12月偶然發現的峰后石獲!”重華文史研究會秘書長陳金良說,現存的這處石獲是福建省首次發現的,而大陸有歷史記載的就這一處。根據族譜推算,石獲建造的時間大概是在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間的1486年至1490年。
峰后盛產花崗巖,因此石獲就地取材,總長312米,現存最高高度1.9米,寬度5米。離岸最遠處有400米,獲內海域的集水面積約120畝。漲潮時,魚群會順著海水流動進入石獲,退潮后,石獲就攔住了魚群回游的路線,漁民就可以捕獲。
村民說,現在石獲每天幾乎都能捕到魚,多的時候一天有一兩百斤。昨天上午,石獲的獲內便有很多惠安女正在里頭挖花蛤,捕撈淺灘里的魚兒。
雖保存完好
但部分崩塌又堵塞
李明儒教授是臺灣研究石獲時間最長的一位,當他得知崇武石獲時,非常興奮。
臺灣澎湖有眾多石獲,最著名的便是“七美雙心石獲”。在臺灣,有文字記載的獲類捕魚設施,最早出現在公元1720年的《臺灣縣志》中。“比惠安的這處,少了200多年,一直都非常想親自來考察看看,今天終于有著機會了!”李明儒說。
“500多年,這么大型還保存得這么好,實在罕見。”李明儒說,這石獲之所以留存完好,得益于幾個方面,首先是這基石,每塊應有200公斤左右,都是三角形的花崗巖,不容易被海水帶走;加之,這里地處洋流的尾端,水流的比較緩,而且,周邊沒有被過度開發,如鋪路、建設港口。而且,現今還有家族在看護它,更是少見。
在考察中,李明儒發現,石獲面朝海水的外圍石頭,有些已被帶走一部分,散落在周圍,以致有些1.5米寬的獲體,崩成了3到5米寬。而且,因為石獲里幾處出水的水門都被淤泥堵塞了,獲內的淤泥越積越多,以致有些石獲高度變底。“這些都需要政府抓緊修復,淤泥要清,水門要疏通,在臺灣都是直接用水泥涵管排水,獲體也要補修。”
重華文史研究會秘書長陳金良說,為了更好地保護這處石獲,目前惠安已經啟動申請省級文保單位,希望獲批后能有專項的經費用來保護修繕石獲。(海都記者 劉燕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