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2000只德化黑種兔在專業人員的護送下,經過2300多公里的長途奔馳送達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這是繼今年3月和4月已分兩批送達當地養殖戶之后的第三批種兔。閩寧開展對口協作幫扶,德化相關領導掛職紅寺堡區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實地科學調研,因地制宜將德化有名、盛產的黑兔、黑雞“落戶”到西北地區,通過以德化“雙黑”特色產業作為扶貧示范項目,力爭在兩年內帶動當地500貧困戶脫貧致富。
養殖戶趙珍元在用青菜喂養黑兔
讓德化黑兔黑雞 成為新“移民”
作為對口協作幫扶項目,德化上下對此十分關注。6月下旬,德化縣委書記梁玉華帶領黨政考察團到紅寺堡區考察調研對口幫扶工作。在紅寺堡區新莊集鄉馬渠移民安置區趙珍元家中,簡易涼棚下擺放兩個大兔籠,兔籠里幾只大黑兔正津津有味吃著青菜,旁邊幾只二代的小黑兔活蹦亂跳;而在一旁的雞圈里,數十只小黑雞正在覓食,在陽光下構成一幅“六畜興旺”的農家圖。
這些黑雞黑兔,是福建省第十批援寧工作隊員涂德望和蘇文忠不遠千里從老家德化帶到當地“落戶”的。2016年11月起,德化干部涂德望、蘇文忠接受上級委派,分別擔任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委常委、副區長和區長助理,兩人一到駐地,就投入到新的工作環境中,跑遍轄區的鄉鎮,深入到單位、企業、學校、醫院和貧困村、貧困戶中調研摸底,虛心向當地干部群眾請教,了解到當地的風土人情、發展所需等,為對口協作幫扶工作的深入做好一手資料。
紅寺堡區地處寧夏中部,氣候干燥,土地貧瘠,環境惡劣。經過兩三個月的調查摸底發現,“十二五”紅寺堡區最大的馬渠移民安置區的新莊集鄉新集村和紅川村,去年年底,安置移民有3036戶12447人,但兩村基礎薄弱,養殖圈棚閑置,移民群眾增收難度大、定居率不高。
經過充分調研、科學論證,兩掛職干部認為,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德化黑雞、黑兔有“落戶”當地的優勢條件。而德化的養殖技術成熟,能適應干燥氣候,養殖周期短、投資小、見效快、市場前景好。
于是,在德化縣委縣政府和科技人員的大力支持下,嘗試讓德化黑兔、黑雞“落戶”馬渠移民安置區,開展“雙黑”扶貧工程,并采取 “合作社+示范戶+貧困戶”模式,合作社負責“五統一”,即統一提供種苗、提供技術、提供飼料、質量管理、回購銷售,力促扶貧精準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