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戶紅寺堡區的黑雞長勢喜人
“雙黑”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這是我們馬渠安置區新‘移民’的第二代黑兔,不過它們可聽不懂閩南話。”紅寺堡區扶貧辦主任王琳幽默的一番話逗樂了在場考察的德化干部和養殖戶。
今年3月13日,第一批150只德化黑兔種兔和650個德化黑雞種蛋,由德化“養兔專家”陳清殿派專車從德化始發,歷時36小時、經過2300公里長途奔馳送達紅寺堡區。
然而,要讓德化黑雞黑兔適應新環境需要一個過程。600多個黑雞種蛋經過幾千公里的顛簸,影響了種蛋的質量,結果成活率不足60%。之后掛職干部蘇文忠又接到一養殖戶報告,幾天前還活蹦亂跳的黑兔突然不進食了,沒過幾天便死了。兩掛職干部迅速趕到農戶家中了解情況,一時也不知原因。打電話向德化的技術員咨詢,也找不到原因。后來經過認真調查,最終才發現原來是因農戶缺乏經驗加上急于求成,將平時喂牛喂羊的飼料用來喂黑兔造成的。
問題解決后,4月19日,陳清殿再次將第二批1000只德化黑兔專程送達紅寺堡,在當地合作社的統籌安排下,按每戶15只的標準發放給了養殖戶。陳清殿也進行了相應的防疫等技術的指導。5月7日,陳清殿又前往紅寺堡區,挨家挨戶進行配種、防疫等技術的全面服務。經過前一段時間的磨合,黑兔黑雞漸入“新境”并茁壯成長。
7月15日,陳清殿又帶上新一批2000只的黑兔種到達紅寺堡區。雙方表示,力爭兩年內帶動500戶貧困戶,讓“雙黑”特色養殖產業成為當地扶貧示范項目,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通過產業扶貧變“輸血”為“造血”
精準扶貧不是簡單地發放扶貧款,而應當通過產業扶貧,實現“輸血”向“造血”轉變。為此,目前德化縣正在籌劃包括精英計劃、蜂巢計劃、借力計劃等在內的《紅寺堡區電商扶貧突破發展行動計劃》,幫助紅寺堡建立葡萄酒、枸杞等電商銷售渠道。同時征集200件陶瓷作品在寧夏移民博物館設立永久性的“一帶一路”德化陶瓷文化展示館,促進“海絲”“陸絲”陶瓷文化交流。據悉,該館將于今年8月下旬正式開館。涂德望表示,他們將利用兩年的時間,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把馬渠生態移民安置區的紅川、新集兩個村集中連片打造閩寧協作典型村——“德化新村”。
考察中,德化縣委書記梁玉華充分肯定了兩掛職干部在紅寺堡區在脫貧攻堅、增收富民的扎實工作。她強調,德化將按照“紅寺堡所需、德化所能”原則,全力支持紅寺堡區推進閩寧示范村、產業扶貧等工作,推動對口協作向更廣領域、更高層次拓展。(記者 陳小芬 通訊員 唐雙季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