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4日訊(通訊員 林少虹 華英 傅凱敏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清晨8點,二胡悠揚的曲調聲、電視新聞的播報聲、下棋落子的清脆聲,交織成后坊村幸福院里獨特的晨曲。村里的老人陸續抵達,在這里開啟他們安穩充實的一天。
保健室里按摩放松是許多老人的第一站,接著在天井的健身器材上活動腰腿。此時,守門大爺鄭吉財會備好熱茶,眾人圍坐,茶香氤氳間談笑風生。隨后,老人們便各自活動,或沉浸于薌劇頻道,邊看邊應和著曲調;或在棋盤前專注對弈,不時發出爽朗笑聲;或放下二胡,轉身又在乒乓球臺前揮拍……
這家省級五星級農村幸福院的溫暖日常,源于一場“舊巢新筑”活動。
2016年,后坊村將閑置的舊村部改造成老人活動的樂園,堅持不大拆大建,僅進行適老化改造的原則。曾經的會議室、活動室被賦予新生,空調、電視、洗衣機等設施進駐,閱覽室與保健室兼具了文化娛樂和基礎衛生服務功能。此外,無障礙通道平滑延伸,地面防滑處理保障安全。
“發現雨天門口石板濕滑是個隱患,我們立即請工人磨糙了石板。”據幸福院負責人邵安龍介紹,他們在從門口到餐區的臺階旁,安裝了一排牢固的扶手,為老人筑起了安心的屏障。
解決了“樂有所去”,另一個核心難題——“吃飯難”依然困擾著許多老人。獨自開火的不便,讓“湊合”成了常態。
2023年9月,幸福院迎來關鍵升級:長者食堂應運而生。專業廚房設備配齊,精心烹制少油少鹽、軟爛適口的餐食,直擊痛點。“每周一、三、五,70歲以上老人只需一元就能吃上熱乎飯!”邵安龍介紹,這種“政府撥一點、村里貼一點、社會捐一點”的模式,讓食堂迅速成為最溫暖的據點。
端午,志愿者與老人們共裹香粽。重陽,花生油、大米等慰問品隨著志愿者的腳步送入高齡老人家中……幸福院的關懷貫穿四季。
值得一提的是,憑借毗鄰聯十一線的優勢,邵安龍還爭取到道路清掃項目,鼓勵身體硬朗的老人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既活動了筋骨,又增加了收入,大家積極性很高。”邵安龍說道。更令人振奮的是,經邵安龍多方奔走,“長泰區-后坊村-山重村”公交專線開通,65歲以上老人免費乘車,64歲以下票價大幅降低。
“建設農村幸福院,要精準施策、量力而行,”長泰馬洋溪生態旅游區二級主任科員陳玉坤說道,“我們鼓勵各村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不盲目攀比硬件,而是聚焦老人最迫切的需求——比如這里的‘一元食堂’解決了吃飯難題,道路清掃項目實現了老有所為。這種‘小切口’推動‘大民生’的模式,確保了農村養老服務的可持續性和生命力,托起幸福‘夕陽紅’。”
從閑置舊屋到2023年榮膺“省級五星級幸福院”,在政策支持下,后坊村幸福院已發展為助餐、助醫、助潔、助娛為一體的綜合性養老平臺,成為長泰區“幸福院+N”服務模式推廣的一個溫暖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