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雨冷,路滑。燈炫,情濃,人歡。昨夜,國家級“非遺”、莆陽過元宵最具傳統人文氣息的楓亭游燈在霏霏雨簾中掀開——當地別具一格特色民俗構筑的傘下風景,以歡聲笑語、鞭炮聲聲,為這五光十色的傳統佳節增添分外氛圍。火爆人氣中演繹動人的春旋律、春腳步、春身姿,詮釋著民間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的神奇力量。
莆田楓亭雨中鬧元宵
莆田楓亭元宵
相關新聞:
仙游楓亭:鬧元宵 看“非遺”
昨晚,仙游楓亭到處是火樹銀花,流光溢彩,盛況空前的楓亭元宵游燈在綿綿春雨中如期舉行,共有4000多名人員參與游燈,有4萬多名社會各界人士前往觀看,并首次吸引了俄羅斯電視臺前往拍攝。
昨晚的楓亭元宵游燈,盡管春雨綿綿,但絲毫沒有影響群眾鬧元宵游燈的熱情。記者獲悉,今年游燈最大看點有驅邪蜈蚣燈,由8名青年燈手輪換高擎,慢步行走,遠遠望去,形似蜈蚣爬行,甚為奇特壯觀。花盆菜頭燈,森制花盆,用白蘿卜雕刻而成各式花樣,這一民間藝術蘭友、學士兩個社區傳承已有四百多年,是楓亭獨特的燈藝精品。松樹傘燈,這種具有地方特的燈具,高約2米,剪去多余枝葉,成為傘狀,由底部向上分層系掛“紙燈”,一般可掛80-120盞,火光閃爍發亮,寓意激勵后人保持高風亮節的品格,還有百戲彩架燈。
據悉,楓亭是仙游縣文化發祥地之一,自宋至清代,登進士榜的有127人,出了文武狀元,南唐的晉江王留從效、宋代南康郡王陳洪進、同朝為相的蔡京、蔡卞兄弟,端明殿學士蔡襄等一批歷史風云人物從這里走出,鑄就了楓亭歷史文化的輝煌,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催生了楓亭元宵游燈的民俗文化奇葩。2008年6月7日,“楓亭元宵游燈習俗”被正式列為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