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奮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工作側記
山高水長,路隘林深。三明這片紅土地是歷史的抉擇,二萬五千里長征從這里起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在這里率領工農紅軍展開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時代的車輪向前,發展的號角嘹亮。在革命戰爭年代作為天然屏障的連綿青山、交通險阻,也讓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的路途更顯崎嶇。
向貧困宣戰!這是紅土地上新的“長征”。目前,全市10.5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7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20個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5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摘帽退出,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
從“路隘林深苔滑”到“路寬林茂糧豐”,風展紅旗依舊,如畫三明更美!
從“大水漫灌”
到“精準滴灌”
地處山區,貧困人口基數相對較大。對于全域老區蘇區的三明市而言,這是脫貧奔小康的道路上無法回避的問題。
要奔小康先脫貧,在三明,打好脫貧攻堅戰有著更加深刻的現實意義。
“三個月種田,一個月過年,八個月賦閑”。對于寧化縣淮土鎮禾坑村的老人們來說,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下,生活在高山上的人們,曾經守著貧瘠的山田,有勁也不知往哪兒使。
和這個村相距7公里,就是當年中央紅軍集結出發踏上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起點之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淮土人民擴紅熱情高漲。禾坑村每十個人中,就有一人參軍,村里僅記錄在冊的烈士就有38人。老支書廖羅金的兩個叔公跟著革命隊伍走后,都沒有再回來。
和祖輩參與的那場長征不同。廖羅金他們面對的,是另一場“長征”。
2012年,全村有90多戶200多人提出低保申請。各家有各家的困難,怎么精準識別最需要幫助的貧困家庭?村干部們經過合計,提出根據農戶的申請,由村民小組、村民代表大會進行兩輪比選,再經過村民小組、村委會、鄉鎮政府三輪公示,最后上報名單審核。根據這個辦法,禾坑村在次年開春,確定了62戶191人進入低保名單。
正是在這一年,“精準扶貧”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攻堅方向更加明確,而禾坑這個革命老區基點村在精準識別貧困幫扶對象上進行的探索,也成為日后被廣泛借鑒推廣的“348”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的雛形,為解決扶貧工作“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等問題,貢獻三明智慧。
通過落實“348”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寧化縣共精準識別貧困對象7720戶22756人,解決了“扶持誰”的問題;同時,確定2153名幫扶干部對7720戶貧困對象實施結對幫扶,解決了“誰來扶”的問題;幫扶干部因戶施策,通過八種幫扶模式對貧困戶實施幫扶,并實行動態跟蹤管理,動態進退,解決了“怎么扶”的問題。
2014年7月3日,全市精準扶貧現場會在寧化召開,全面推廣實施“348”精準扶貧工作機制;2014年11月12日,全省精準扶貧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寧化召開,“348” 精準扶貧工作機制開始向全省推廣。
2014年12月15日,三明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此后,三明扶貧改革試驗區在落實好3個層面16項改革任務的基礎上,又在全國率先建立城市困難家庭“347”精準幫扶機制,在全省率先建立扶貧資金量化折股、煙葉返稅、跨村聯建等貧困村村財增收長效機制,以及農村相對貧困家庭“239”精準幫扶機制,為全國扶貧改革試驗工作積極探路,得到國務院扶貧辦和省領導的肯定。
至2019年底,全市現行標準下10.5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從資源優勢到造血生血
“加快貧困戶脫貧致富,是奔小康工作的難點,也是關鍵。”1996年5月,三明市委、市政府就印發《關于加快農村奔小康步伐的實施意見》。當時明確,要通過兩年的努力,幫助1萬多貧困戶、4萬多貧困人口走上貧困致富的道路。干部群眾干勁足,但是時間緊、任務重,大家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意見》印發后20天,一場調研在沙縣展開,主題就圍繞著奔小康工作。走田間訪農戶,從產業明晰化到農科教示范,從提升造血機能到做好社會保障,條分縷析、娓娓道來,脫貧奔小康的工作思路越發清晰起來。
想要地生金,既要人勤,也要苗壯。
眼下,正值華重樓冬季管護期,沙縣夏茂鎮巖坑村村民張述嘉正忙著為華重樓除草、施肥。張述嘉一家原是巖坑村的貧困戶,父親年邁,哥哥患病,家庭重擔都壓在他一人身上。如今,靠著種植華重樓,他們家年收益逾20萬元。
華重樓,別名七葉一枝花,是福建原生珍稀中藥材,整棵可以入藥。從最初幾畝地試種,到現在100多畝特色中草藥種植基地,從原先單一的華重樓,到如今擁有黃精、金線蓮、鐵皮石斛等多種特色中草藥品種,巖坑村找到了一株株脫貧致富的“黃金草”。
帶領張述嘉們結緣這些“黃金草”的,是來自市農科院的科技特派員。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創新技術引擎,農科院的科技工作者被寄予厚望,科技特派員團隊成為鄉村振興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力支撐。20多年來,大家想著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寫進農民增收的笑臉中。
通過科技特派員推廣,全市不少村推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僅特色中草藥種植一項,就在沙縣夏茂鎮、富口鎮,永安市,泰寧縣,寧化縣等地,累計推廣種植自主研發的華重樓、多花黃精等1000畝以上,累計新增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
一個項目造富一個家庭,一個產業改變一個村莊。從特色現代農業到特色小吃產業,再到文旅康養產業,造血機能增強了,百姓腰包就鼓了。2020年,三明市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15071元,是2015年3416元的4.4倍。
“現在,我市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基本做到每戶都有1個以上的增收脫貧項目。”市扶貧辦主任王小堅說。全市共投入產業扶貧資金6.8億元,實施扶貧產業項目8637個,覆蓋貧困戶25501戶次、78251人次。廠房式就業、居家式就業,貧困戶忙時在農田,閑時進車間,在家門口找到了新的增收門路。
從住進新房到做美鄉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如今,“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正勾勒出三明一幅幅別有韻味的山水田園美畫卷。
駕車經由福銀高速公路,過將樂縣城往北行駛約30公里,一排排整齊有序的白墻藍瓦斜屋面房屋映入眼簾,裝點在滿目的青山綠水間,呈現別樣的詩情畫意。“國家級生態鄉鎮”“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名不虛傳。2010年,將樂縣萬安鎮將災后重建與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造福工程相結合,將對口援建、河道整治、土地整理、宅基地復墾、省道改造、災后重建等資金捆綁使用,巧妙借力,高標準建設集中重建點。
“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萬安鎮只是三明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既有新房,又有新村。我市不斷加強農村住房規劃建設管理和風貌管控,堅持“規劃先行、多規合一”,加快推進市級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范鄉鎮創建。圍繞科學編制村莊規劃等七大重點工作,按照“整合政策、多元投入、點線結合、市縣共推”原則,培育示范典型,努力打造鄉村振興三明樣板,逐步形成“一縣一帶多點”的示范集群,力爭到2022年,建成100個以上鄉村振興示范村。
同時,按照“一年扎實起步、三年基本見效、五年全面建成”的推進原則,在沙縣夏茂鎮、將樂縣高唐鎮開展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范鄉鎮創建工作,在高位推進“五個振興”基礎上,發揮“綜合試驗”優勢,鼓勵創建鄉鎮聯系實際,努力探索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發揮示范效應。
有了新村,更要真正擁有新生活。我市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打造了646個省市級美麗鄉村。緊盯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我市強化精準施策,下足扶貧“繡花功夫”,建立起教育扶貧、醫療健康扶貧和住房安全保障等體系。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三明老區蘇區人民正闊步前行,在如畫山水的卷軸上,描繪出風展紅旗的奮進新圖景。(三明日報記者 曾鳳清 盧素平 吳文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