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四)一段歌聲:殘障孩子也能擁有美好的未來
【鏡頭】“啊,媽媽的眼睛,我心中溫柔的燈,我永遠記著她的深情……”
1999年3月5日,三明市聾啞學校(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前身)教學樓前,視障學生的歌聲清脆悠揚;十幾名聽障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翩翩起舞。
當天上午,習近平同志一行來校視察,特地停下來欣賞孩子們的表演。
現任三明市盲協主席江華回憶,當時盡管看不見,但他聽見一個陌生而溫暖的聲音響起:“孩子們要自強自立,積極面對人生,在老師的精心幫助和自己努力下,一定會擁有美好的未來。”溫暖的話語深深印在了江華的心中。
牢記“自強自立”四個字,江華成長為三明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盲人按摩培訓班老師,解決了一批盲人朋友的就業問題。在三明市殘聯幫助下,江華還組建起學雷鋒志愿服務隊,譜寫了一曲人間大愛之歌。
這些年,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開設了體育、舞蹈、手工、非洲鼓等多個興趣班和烘焙、皮具制作、按摩等10個職教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100%。
2014年5月16日,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會見第五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受表彰代表,江華被授予全國自強模范稱號。這次大會上,他再次聽到了那個熟悉而溫暖的聲音。
“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說。
(故事五)一個傳說: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
【鏡頭】在三明市萬壽巖遺址博物館內,展覽著兩份珍貴的文件。這兩份文件的簽名都是習近平。
萬壽巖遺址位于三元區巖前鎮巖前村。上世紀70年代,萬壽巖因富含石灰石原料,成為三明鋼鐵廠的一個重要采礦點。
1998年,當地一些老人聯名寫信給文物部門,堅持表示“山上有寶”,要求保護山上的文物古跡。
考古隊與三鋼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古期限約定。1999年9月,考古隊發現大量的石制品和哺乳動物化石,把古人類在福建活動的歷史提前到18.5萬年前。特別是洞內的人工石鋪地面、排水溝槽等遺跡距今4萬年,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
遺址保護刻不容緩!然而企業產值損失怎么辦,石灰石去哪里找?
2000年1月1日,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就萬壽巖遺址保護作出批示:三明市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也是國內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
習近平同志在批示中強調,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后代的利益。
這是萬壽巖遺址靈峰洞外景(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三鋼隨即停止礦山開采,遷移采礦點,搬遷加工企業,無償劃撥土地和房產,這個彌足珍貴的遺址被幸運地保存下來。
2001年,萬壽巖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建成全省首座舊石器時代專題博物館……萬壽巖的保護、研究、開發、利用得到全面推進。
如今的萬壽巖,綠色生態與文旅康養加快融合發展,已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當地旅游發展、科研教學的重要一站。(新華社記者高敬、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