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11日電(上官云)“老北京叫賣”是舊時北京城的小商販們走街串巷買東西時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通常又被稱為“吆喝”,含有音樂、詞律等諸多內容,已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采訪了民間收藏家、“老北京叫賣”愛好者阿龍。他表示,當下老北京叫賣已不多見了,由于各種條件限制,傳承人難覓,“我希望將來能建立一個相關博物館,把這些‘吆喝’保留下來”。
資料圖:北京地壇廟會上演京味吆喝。
自述:為學好老北京叫賣嗓子“喊出”血絲
自小生長在老北京胡同里的阿龍,學習老北京叫賣頗具先天優勢。他的父親是做小買賣出身,常常需要吆喝,母親也曾給阿龍講解各類吆喝內容。后來,阿龍迷上收藏,在走街串巷收購老物件的時候,也開始磨著胡同里的老爺子們學習叫賣。
在21世紀初,阿龍與已故“吆喝大王”臧鴻先生同臺演了一期節目,從那個時候起,他對老北京吆喝這個行當更加喜愛。為了把嗓子“喊開”,阿龍常常起早去北京護城河邊上“吊嗓子”,反復練習,直至嗓子“喊出”血絲。
“練吆喝,肺活量是關鍵;歲數也不能太大,超過六十歲,一般底氣就沒那么足了。”阿龍一邊說,一邊把右手虛放在右耳邊上,一邊就來了一段賣存錢罐的吆喝聲“賣小盆兒,賣小罐兒,喂貓的淺兒來,攢錢的罐兒——”,“對于右手這個動作,有人說是為了攏音,也有人說是起到提示作用,別讓吆喝聲嚇著身邊的小孩”。
阿龍的叫賣聲永遠拖著長長地尾音。他說,舊日北京城里,尤其東城西城都是富貴人家的深宅大院,如果做小買賣的人只是短促的一句招呼便算完事兒,那么,院子深處的少爺小姐們根本聽不清來人賣什么,“吆喝的種類不下幾百種,也有固定的詞兒,賣棗、賣酸梅湯冰激凌的都在其內”。
特點:不同吆喝內容配不同的響器更添韻味
關于“吆喝”,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市聲拾趣》中談過:“我也走過不少的南北碼頭,所聽到的小販吆喝聲,沒有任何一地能賽過北平的。北平小販的吆喝聲,復雜而諧和,無論其是晝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給予聽者一種深刻的印象。”
正如長張恨水所說,老北京的吆喝聲一般大量運用兒化音、字正腔圓、有韻有轍,極具京味兒特色。在過去,那是窮苦小商販謀生的必備手段,如今,老北京叫賣已經列入第二批北京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老北京叫賣不光是簡單的吆喝, 它集唱、念、表演于一身,自有一套規矩和門道。”阿龍認為,也許因為這緣由,京味兒叫賣聲逐漸成了“一絕”,五行八作積累了眾多的叫賣調,“不同的吆喝聲配上不同的響器,也能增加吆喝的韻味,比如賣酸梅湯什么的,就可以打著‘冰盞兒’”。
由于種種原因,老北京的吆喝聲在今天并不常見。阿龍回憶,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宗的京味兒吆喝聲已經很難聽到,“偶爾有個賣香油敲梆子的聲音。北京城真正吆喝得好的人并不多了”。
傳承人難覓:盼建博物館保留老北京吆喝聲
老北京叫賣看似容易,學起來則需要下苦功。阿龍說,從開始學習到能夠吆喝得上了臺面、能夠演出,起碼得十年功夫,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傳承人難覓。
“首先得真心喜歡老北京吆喝、嗓子好中氣足;其次得有時間、有閑錢,有功夫定期練習。”阿龍說,過去學徒能夠養家糊口,但是現在學習“吆喝”卻還不夠自己吃飯的錢,這個現實問題就很難解決。
阿龍希望,將來能夠有一個機會建立一家博物館,將各式各樣的老北京吆喝聲做成視頻,人們或者來參觀、或者進入博物館主頁一點擊,就能聽到這些韻味悠長的京腔,“會這些的老人兒們年歲都大了,得趁著他們還在世,把這些老東西留下來”。
“好在我每次去給孩子們上課時,教大家一兩個叫賣聲兒,孩子們都還比較感興趣。也有不少人跟我表示想學老北京吆喝。”對于老北京叫賣的傳承,阿龍目前還比較樂觀。他說,等將來不那么忙了,可能會考慮帶帶徒弟,“這些全是義務的,我也不會收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