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4日訊(通訊員 王芳 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閩南網記者從泉州交發集團獲悉,備受關注的R1線(泉州段)項目初步勘察的外業及報告編制工作均已完成,并于7月2日通過了專家評審論證。
據介紹,該項目自5月23日初步勘察工作正式啟動以來,在R1線市級指揮部的領導下,四個區、縣(市)分別成立勘察工作專班,靠前服務、合力攻堅,及時協調解決勘察進場涉及的青苗賠償、占道施工等手續辦理,為現場勘察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勘察現場
工程地質勘察是基本建設程序的關鍵程序之一,也是工程建設不可或缺的“先行軍”,如同為工程做一次全面的“地質體檢”,其核心在于精準查明地下巖土結構、水文地質條件及不良地質現象,為線路設計優化、施工方案選擇、工程投資控制及安全風險管控等提供至關重要的科學依據。
此次結合R1線(泉州段)初步勘察成果發現,未來線路穿越的地質環境較為復雜,主要面臨以下三類挑戰。首先是R1線(泉州段)地下分布有中風化孤石(球狀風化體),巖質堅硬,空間分布隨機性強(局部呈串珠狀),大小形態差異大,規律難以掌握,對盾構掘進和橋梁樁基施工造成了巨大的挑戰。后續將對重點區域采用“加密鉆探+綜合物探”的立體化手段精準定位孤石(球狀風化體),必要時開展孤石(球狀風化體)專項勘察,為項目設計和施工提供依據。
其次,R1線(泉州段)線路沿線分布有年限較短欠固結的人工素填土(黏土)、軟塑淤泥質黏土等軟弱土層,不僅對明挖法基坑的支護穩定性帶來嚴峻考驗,也對盾構隧道圍巖的穩定性產生不利影響。后續將針對軟弱土層開展原位測試等工作,提出合理的巖土參數,為結構的沉降驗算、地基加固處理等提供依據。
此外,R1線(泉州段)地下區間的基巖以花崗巖為主,部分區域的巖石飽和抗壓強度可達160-180MPa,這對盾構機選型及刀具配置提出極高的要求;其中構造破碎帶和基巖裂隙水將可能影響盾構施工的安全與效率。后續詳勘階段將制定專項勘察方案,為項目設計和施工提供安全保障。
R1線(泉州段)地質勘察工作的扎實推進,不僅為后續設計優化與安全施工提供了有效支持,更彰顯了建設團隊尊重科學、攻堅克難的務實作風。下一步,勘察單位將結合初勘成果,采用加密鉆探、綜合物探及專項勘察等手段,查明孤石、軟土、填土、硬巖等的分布,科學規劃、有序啟動R1線(泉州段)詳細勘察工作,為項目設計施工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