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9日訊 瑤山書院是莆田涵江最早的私塾之一,該書院不僅培育出諸多文官,而且書院創辦者尊師重教的思想,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莆田人。雖書院不在,但涵江人寄托在書院的鄉愁猶在,甚至愈來愈濃。
前不久,海都莆田新聞版與涵江區委宣傳部聯手策劃“探尋瑤山書院前世今生”系列報道,引起了涵江區委區政府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涵江區委區政府前后兩次召開現場辦公會議,如今,已確定瑤山書院將選址重建。
“瑤山書院”石匾,是書院僅存的物件
莆田六中創辦初期,曾在瑤山書院臨時教學
舊大門右側(畫圈處)將重建書院
帝師后裔所建 光緒年間重修
昨日,記者來到莆田六中,在該校涵華樓附近保存著一塊長方形青石塊,中間刻有“瑤山書院”四個字,空白處沒有其它任何文字或圖案。莆田六中黨總支書記徐啟明告訴記者,這塊石碑是目前發現的瑤山書院僅有的物件,現在學校的青璜科學樓就在瑤山書院的舊址范圍。
記者從莆田六中90周年校慶出版物《憶青璜》一書中了解到,涵江后度方氏為明建文帝帝師方孝孺后裔,其家族重視理學家教、訓蒙導正,明弘治年間(1488—1505),方家始于青璜山南麓之巔,創辦瑤山書院,初為家族式私塾,許多方家子弟從這里起步而邁入仕途。光緒三年(1877),族人又對書院進行重修。但書院建于何時,毀于何時,均不得而知。
新中國成立后,瑤山書院被征收為公產,當時的政府安排此地建設涵中中學和平樓,因此原書院建筑構件均不存在,唯一保存下來的是一塊“瑤山書院”院名石刻,現作為莆田六中鎮校文物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瑤山書院可以說是莆田六中的前身。
原為紅磚厝 曾是六中臨時教室
莆田涵江區原方志辦主任林玉宗是莆田六中60屆校友,今年已75歲。“學校剛創辦時,曾在瑤山書院臨時教學。”林玉宗說,莆田六中創辦于1924年,創辦初期,因教室不足,就借用了附近的瑤山書院,部分六中學子曾在瑤山書院讀過書。
林玉宗告訴記者,瑤山書院是莆田地區最早的私塾之一,在當時十分出名,曾培育出眾多人才。方家人有仁愛之心,私塾也向附近部分適齡孩子開放。林玉宗說,在瑤山書院附近,還建有后度方氏宗祠。
在林玉宗的幫助下,記者找到了85歲的涵江老居民林如粦。林如粦回憶說,在他剛剛懂事時,瑤山書院還在。書院原貌是具有莆田特色的磚木結構紅磚厝,宏偉氣派,當時只有大戶人家才能建那樣的房子。
“廳堂很大,但里面空蕩蕩的,只有一張講臺和一尊菩薩塑像。”林如粦說,當時,瑤山書院并沒有人在里面教學、讀書,也沒有人居住。那張講臺是正方形的,長近2米,高約有1米。地板是方形的紅磚,廳堂內供奉的菩薩是文昌帝君。
木坊彰書院 尊師重教代代傳
幾經波折,記者終于找到后度方氏第十八代子孫方錦燦。方錦燦介紹,先祖剛到涵江就從事教育工作,后來在自家的私塾書院內培育人才。
《方氏族譜》記載,自明中葉后,后度方氏不乏“綴登云路”者,如天順六年(1462),方榮中舉人;其子方文敏,弘治二年(1489)中舉人;次子方瑛,同榜舉人;方圮,弘治五年(1492)中舉人。
當時“父子兄弟叔侄科甲”很出名,明正德元年(1506),巡按福建監察御史饒糖、興化府知府陳效等,共同為方氏族人請表建木坊。木坊建于青璜山南麓,題名為“群鳳朝陽”四個大字,以表彰青璜風光獨領。如今,該木坊仍較好地保存在莆田六中舊校門內,成為該校鎮校之翰寶。
莆田六中舊校門雀樓中間的木坊寫著“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學”。校方負責人說,“群鳳朝陽”四個大字就位于木坊的背面,早期學生上學都要穿過雀樓,爬上小斜坡才能到達教室,因此“群鳳朝陽”故事人人皆知,也影響著很多學子,現已是校園文化之一。
提到重建瑤山書院,方錦燦認為,弘揚書院創辦者尊師重教的精神尤為重要,其次才是思念祖先和解鄉愁。
將選址重建 傳承書院歷史文化
昨日上午,涵江區委區政府召集該區國土、財政、轄區鎮街等相關部門,在莆田六中召開重建瑤山書院現場辦公會議。記者了解到,這是海都報關注瑤山書院重建以來,涵江區組織召開的第二次現場辦公會議。
當天,會議確定瑤山書院將選址在青璜山莆田六中舊校門附近。記者了解到,下階段校方將邀請業界專家實地考察,征求重建方案。同時,校方還將發動校友,為重建瑤山書院貢獻應有的力量。
“瑤山書院建筑風格要有涵江歷史特色,還要有文化內涵。各相關部門要主動發揮各自職能,協助盡快重建好瑤山書院。”會上,涵江區委書記沈伯麟說,除了要建好瑤山書院外,涵江將做好瑤山書院的歷史文化傳承,同時將把瑤山書院打造成涵江區一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點,讓更多的市民受益于瑤山書院,感受其文化魅力。(海都記者 李偉強/文 馬俊杰/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