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2022年完成工業產值30多億元,擁有有效發明專利占全縣半數以上……走進浦城縣浦潭產業園,探訪這座主打生化產業的省級循環化綠色改造園區,處處皆是科技創新的驚喜。
技術創新從零起步
日前,走進園區內的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綠康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浦潭廠區,只見整齊排列的發酵罐映著銀光,縱橫交錯的管道猶如鋼鐵巨龍,中控屏幕上的數字不時跳躍……該公司生產的桿菌肽系列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占有率達60%以上,遠銷北美、南美、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桿菌肽是由發酵生成的一類多肽化合物,藥效高、殘留低,被廣泛運用于獸藥。”綠康生化分管技術研發工作的副總經理李俊輝介紹,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全球養殖集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桿菌肽類產品越來越受青睞,綠康生化便開始向桿菌肽技術領域進軍。
“技術、市場都是零起點,只能一步步摸索。”綠康生化董事長賴潭平回憶道,公司成立之初,他和團隊一場接一場跑展會,把車間打造成開放式展臺,將客戶請進工廠,虛心請教生產工藝改進方向。同時與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湖北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多所科研院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日積月累地提升企業技術水平。
綠康生化職工中,科技人員占比超10%。2007年成立的技術中心先后被認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該中心還在湖北大學成立湖大綠康研究所,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實現了產學研有效銜接。
微生物中有大學問
在綠康生化技術中心,身著白大褂的研發人員忙碌地操作著儀器,大小不一的容器中,各式化學反應正有序進行。
“桿菌肽生產是以微生物為基礎的發酵工業,而菌種是發酵工業之母。”綠康生化菌種發酵技術部經理陳曉斌介紹,選育出優良的菌種,使之更好運用于生產,是綠康生化科技創新的重點。研發人員在這里對菌種進行誘變、篩選,并測試其在不同條件下的發酵成果,以此改進生產工藝。
除此之外,綠康生化還借助校企合作,利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加工出一系列新的微生物發酵菌株。2017年,獲得第十八屆中國專利優秀獎的“攜帶透明顫菌血紅蛋白基因的地衣芽孢桿菌的菌株、構建方法及應用”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地衣芽孢桿菌是桿菌肽的生產菌株,作為好氧微生物,氧氣對其生長繁殖尤為重要。由于微生物只能利用溶解在培養基中的氧,這使氧氣供應成為限制發酵產量的一大瓶頸。”陳曉斌介紹,透明顫菌血紅蛋白是一種氧調節蛋白,能夠提升氧氣的利用率。在生產菌株中添加透明顫菌血紅蛋白基因,有限的發酵空間便能實現更高的產量。
應用新菌種、打磨新工藝,小小的發酵罐中有萬千變化。近10年,綠康生化桿菌肽發酵單罐產量提升了40%左右,參與的科研項目先后斬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公司開發的“亞甲基水楊酸桿菌肽”系列產品,獲得農業農村部新獸藥批準。
產業創新厚積薄發
數十年如一日地不懈投入,方有科技創新的厚積薄發。
截至2022年,綠康生化共計擁有授權發明專利19件、實用新型專利15件,被認定為“福建省科技型企業”“福建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企業也成長為掌握先進菌種誘變技術、微生物發酵自動控制、新型濕法制粒等工藝核心技術的生化產業龍頭。
企業發展的背后,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有力支持。生化產業是浦城縣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該縣以浦潭產業園為載體,緊緊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工作思路,不斷為打造百億生物產業集群注入科技創新的澎湃動能。
“在我縣各部門‘牽線搭橋’下,綠康生化等企業與省微生物研究所科技特派員團隊對接,通過技術升級提高資源利用、實現節能減排。”浦城縣發改科技局副局長陸佐灃表示,此舉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促進了當地生化產業發展壯大。
據介紹,浦潭產業園擁有正大生化、蒙正生物、永芳香料、仁宏醫藥等眾多生化產業龍頭,皆是科技創新的“一把好手”。為引導人才、生產線等科技創新要素進一步向浦城集聚,園區2022年又引進福美醫藥降壓藥、降血糖藥及醫藥中間體項目,揚帆控股有限公司年產4000噸香料香精和新材料中間體項目等。其中,6個項目總投資達5億元以上。(賴昊拓 邱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