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于民”織就幸福經緯 “一生長樂”譜寫閩都新章
——福建省報紙副刊作品年賽采風活動側記
上周,2024年度福建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初評暨福建省報紙副刊作品年賽定評會在長樂舉辦。評選結束后,來自全省16家報社的記者編輯踐行“四力”要求,深入長樂調研采訪。在數日的采風中,他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探究,一路思索,不只看到了“城”長的日新月異,也看到了踐行“三問于民”的主動作為,那是長樂區打造“一生長樂”幸福品牌的生動演繹。
窺見“城”長——
小城千面盡綻芳華
采風團參觀琴江滿族村的浮雕壁畫。
長樂是一個怎樣的地方?每到一處,采風團都發現了生動的切面——
琴江滿族村是長樂海納百川的代表。這座全省最大的滿族人口聚居村,曾是清代四大水師旗營之一。如今,它在沉寂百年后拂去舊塵、煥發新生。一個個打卡點與一扇扇“定心門”相對,咫尺間就讓采風團感受到古韻與新風。
“通過參觀,可以感受到當地政府和居民對滿族文化的重視和保護。村內的展陳充分展示了滿族的歷史和文化,同時也提醒我們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福建法治報總編室主任黃聲梅說。
采風團了解琴江滿族村歷史變遷。
和平街是長樂文化的根脈所系,歷史上曾十年內就出了兩位狀元。街上書齋、書院、書樓林立,“東溪精舍”“翰林院”“陳氏書齋”等久負盛名。它們經歷歲月洗禮,文脈傳承至當下。街的盡頭如今是長樂高級中學,當學生們從街上走過,給人以奇妙的時空重疊之感。順著青石板路向縱深走去,采訪團看到,“千年府第街”正在引進各類業態,迎接新生。
“在和平街,我充分感受到長樂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當地政府非常重視保護文化遺產。我認為,歷史文化的保護一定要和現代的生產生活融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發展,也為后人留下一份歷史記憶。”龍巖市融媒體中心平創部副主任李文鉦說。
如果說琴江村與和平街帶領采風團成員回望了歷史,那么嶼北村則讓他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未來。作為傳統農業村,嶼北聚焦多彩田園、生態農家,打造兼具農業生產與田園風光的傳統村落。采風團抵達的時候,油菜花開得正艷,當地小吃“肉燒”剛剛出爐,湖光山色映襯著美好春光。
“嶼北村注重僑鄉文化的挖掘與傳承,通過建設僑鄉文化館,積極引導海外僑胞回鄉投資興業,參與建設,打造四季田園風光,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福建日報理論文藝部主任吳敏說。
追問發展——
“三問于民”因地制宜
采風團成員在梅花古城合影。
一路參觀,一路采訪。在各個參觀點,采風團與當地黨員干部深入交流,在追問中看到了推動長樂發展的關鍵“方法論”——“三問于民”,即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
在鶴上鎮,龍溪穿過新覽村,沿溪漫步,愜意悠然。走進展館,采風團了解到,這條溪流過去是另一番景象——垃圾堆積、河道狹窄、滿眼臟亂。是什么改變了它?是“三問于民”!“一到雨季河就漲水,河道得修”“龍溪故事多,一定要講好”“我們還要組成村民監督小組,嚴格把關”……黨員干部走進村民家中,來到田間地頭,在一問一答間,思路越發清晰。新覽村立足幸福河湖建設,以“護河愛水、清潔家園”行動為契機,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將龍溪段150米河道列入示范河道和河長制主題公園建設項目,進行拓寬加固、清淤綠化、燈光美化等建設。工程結束后,村民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群眾對龍溪改造的滿意度高達90%以上。
位于江海交匯處的梅花鎮,海浪拍岸,濤聲盈耳。采風團在這里聆聽古鎮因海而生、拓海而興的故事,同樣感受到“三問于民”的作用。不論是梅花古鎮歷史風貌展示館、梅花中琉文化館的建設,還是八一八西路青石板的回歸,梅花古鎮一磚一石的保護中,皆聽取民意。以梅花古鎮歷史風貌展示館為例,為畫好一幅《梅花古圖》,當地黨員干部多方咨詢考證,廣泛征求意見,集結鄉賢反復推敲,畫稿總共修改了20多次。還有八一八西路的修復,當地先后召開了12場意見征求會,讓鄉賢、村民代表與干部、專家面對面說看法、提建議,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取舍,修舊如舊,留住煙火。
在長樂,采風團看到,“三問于民”已經成為了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自覺行動,他們將其因地制宜進行發展,深化了內涵,比如猴嶼鄉就總結出了“三問于僑”的工作方法。
猴嶼是著名僑鄉,3.8萬人口中有3.3萬人旅居港澳和海外。遠隔千里,如何問答?猴嶼通過“僑海通”跨境視頻等開展親情外宣,凝聚僑智僑力。猴嶼鄉黨委書記林俊成介紹,目前華僑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參與猴嶼建設:一是成立華僑房屋保護開發中心,盤活80%空置僑屋,發展新興業態,目前已開發26棟房屋;二是鼓勵以僑資僑匯成立公司,開展合作經營,比如洞天巖旅游公司和江左旅游公司與省旅發集團合作;三是盤活華僑捐建的資產,增加村集體收入。
“我們這一路走了長樂很多鄉鎮和村莊,發現真是一村一特色,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基層治理中踐行‘三問于民’,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省記協報紙副刊工委副主任、閩北日報副總編徐俐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