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貧困,千頭萬緒,當從何入手?
“脫貧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要言必稱貧,處處說貧。”1988年9月,習近平在到任寧德3個月后寫下的第一篇調查報告《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中,給出了有力回答。
人窮不能志短,更要振奮精神往前奔,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無論是在閩東,還是在福州,再到省委和省政府任職,習近平始終強調要以滴水穿石的韌勁,苦干實干求發展。
精氣神足了,擺脫貧困的步伐才能更堅定。在習近平的激勵下福安市康厝畬族鄉東山村的變化,就是生動一例。
1999年6月,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來到這個因地質災害頻發而整村搬遷的畬村調研。因為村支書和村主任都不會說普通話,就由33歲的村會計鐘晉金匯報情況。“習書記問了我村民和村集體收入情況,我告訴他,村集體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體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鐘晉金回憶說。
習近平聽得很專注,然后對大家說,雖然整村搬遷了,生活改善了,但這還達不到小康水平。他當場在一張白紙上寫下十六個字:自力更生,發展經濟,奮發有為,再創輝煌。
臨別時,習近平拍著鐘晉金的肩膀說,小伙子,你很年輕,要好好干,先動起來,奔上小康路。
這一番話,讓鐘晉金動起來了。不久,他東挪西湊借了8萬元,買了部二手大貨車拉雜貨,起早摸黑苦干,短短兩年,就還清了債。之后,他又和別人合伙買了三部大貨車,專業做物流。“現在,一年收入超過15萬元,日子過得很好。”鐘晉金說。
動起來的不僅僅是鐘晉金,許多東山人走出大山,外出打拼。現任村支書繆石坤說,目前,全村988人中有近200人在外從事建筑行業,僅此每年就有上千萬元的收入。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12000元。
要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工農業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創造必要條件
謀定后動,行且堅毅。
謀民族地區脫貧致富之略,必須立足于實際。
在深入的調研中,習近平看到的是這樣的一種實際——閩東畬族絕大多數居住于邊遠山區,基礎設施十分薄弱,路、水、電不通問題尤為突出,致使這些地方廣闊的山場、肥沃的土地等得不到很好的開發利用。
針對這個實際,習近平認為,要引導和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擺脫封閉、單一的自然經濟狀態,跨出自己的小天地,根據本地的特點,開發資源和開拓市場并舉。
不論是開發資源,還是開拓市場,前提是突破交通等瓶頸,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筑牢發展之基。習近平說,基礎設施落后已成為閩東經濟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我們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工農業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創造必要條件。
少數民族群眾要脫貧致富,必須拔掉這個窮根!
在閩工作期間,對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習近平傾力推動。
到任寧德不久,習近平就掛鉤扶貧福安坂中畬族鄉。
坂中是閩東地區畬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鄉鎮。這里距福安城關很近,卻窮得叮當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頸。1958年,途經坂中的福安—穆陽公路啟動建設,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紀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擺渡,從鄉里到各村,只有鵝卵石鋪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習近平掛鉤坂中后,大力推動這條公路恢復建設。同期,該鄉民族公路、老區公路也開工建設。坂中畬族群眾走向外面的世界,終于有了比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條件惡劣、無法修路的地方就搬遷。1985年扶貧工作剛起步時,寧德就針對偏遠地方的受災戶實施“救災搬遷”工程,遷出的群眾較快地脫了貧。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又對一些發展基礎和條件較差的貧困村、受災村、草房村(戶)實施搬遷。習近平在寧德工作期間,傾力推動這項工程。到1993年,全區已有76個村1289戶6235人完成搬遷。
這一為民惠民之舉,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造福工程”。人們在新居貼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農家感黨恩”的大紅對聯,表達樸素而真摯的感恩之情。
1994年,福建省將“造福工程”列入省委和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寧德的搬遷工程也受惠于此,然而,由于點多面廣、資金有限,力度還有待加大。
1997年5月,省政協的一份調研報告擺在分管全省農業、農村工作的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的案頭。報告反映,盡管近幾年來全省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閩東仍有一些少數民族群眾住在以茅草為頂、泥土為地的茅草房里。
習近平高度重視,多次召集有關部門商討解決辦法,并深入閩東的福鼎、霞浦等地調研,形成專題調研報告,建議進一步把閩東民族居住區的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作為重點,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扶持。
根據習近平的調研報告,省委和省政府決定,從1998年開始,把茅草房改造和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列為“造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實施。
福建在全國率先實施的“造福工程”碩果累累,截至目前,全省有6000多個自然村、101萬人整體搬遷。
搬出大山的群眾,生產生活如何?這是習近平心中的又一牽掛。
寧德蕉城區霍童鎮東嶺村村民70%是畬族。他們原先居住在深山,生存環境惡劣。村主任鐘慶雙還記得,那時出門買點東西,來回需要兩個多小時;有一次,半夜醒來,發現山洪都沖到床鋪前了。1993年,得益于“造福工程”,他們搬出大山,不僅居住安全,交通也方便多了。
1999年6月8日,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來到村里調研,和村民座談。
“村民沒見過這么大領導,都不敢說話。習書記就鼓勵大家說,我們來調研就是要聽大家講真話、講實話,有什么困難大膽講。”時任村支書黃如椿回憶,一聽這話,大家紛紛說出心里話:村路還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兩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車運,一天幾十根沒問題;沒錢架電纜,電壓不穩,買了電視也看不上……
“沒想到習書記當場協調有關部門給予東嶺村12萬元的資金支持,幫助解決問題。2000年,村里就架設了新電纜,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黃如椿說,當時,習近平還囑咐,少數民族地區要發展,上面的部門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時畬漢兩族群眾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座談會結束后,習近平還主動提議與畬村的干部群眾一起拍照留念。后來,村民特意將照片放大洗印后掛在村部。
15年過去了,墻上的照片漸漸泛黃,東嶺村村民的日子卻越過越紅火,兩三層的樓房隨處可見。這些年,村里因地制宜,發展毛竹、茶葉、水果等種植業,去年全村農業總產值達390萬元。
那次調研,習近平還到了周寧、福安的一些老區基點村和少數民族村。他說,貧困地區基本都位于老區和民族聚居區,對民族聚居區要像對待老區基點村一樣進行扶持,下基層要多跑困難的山區,多往那些交通不便甚至不通公路的山村走走。要帶著感情去調研,從根本上去扶貧。
1999年7月,省委和省政府急群眾之所急,莊嚴承諾:在今明兩年(指1999年—2000年)內基本解決老區和少數民族建制村的“五通”(通路、通飲用水、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工程)建設問題!并且將其列為2000年省委和省政府15件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
這兩年,全省投入“五通”建設的資金達4.6億多元。其中,1999年投入3.48億元,是有史以來“五通”建設資金投入最多、力度最強、規模最大的一年。
到2000年底,全省近3000個老區和少數民族建制村“五通”建設任務基本完成,之后兩年又進行了完善提高。省委和省政府的莊嚴承諾鄭重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