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合肥9月8日電 記者8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研制的四臺高光譜分辨率載荷隨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將為我國大氣環境監測提供國產高光譜數據保障。
9月7日11時0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遙四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光譜觀測衛星(又名高分五號02星)。標志著我國大氣環境領域的高光譜觀測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將滿足我國在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為全球大氣環境遙感監測的業務化運行提供國產高光譜數據保障。
據介紹,該衛星共搭載了七臺遙感儀器,其中四臺大氣監測載荷由合肥研究院研制,分別是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EMI)、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DPC)、高精度偏振掃描儀(POSP)。
GMI和EMI儀器入軌后將開展全球溫室氣體和污染氣體監測。GMI可實現1~4ppm的二氧化碳探測和20ppb的甲烷探測,為我國“碳達峰與碳中和”戰略提供技術支撐。EMI具備0.5納米的紫外高光譜探測手段,可實現單日覆蓋全球,實現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和甲醛等污染氣體監測,服務于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及“臭氧和PM2.5協同探測”等國家戰略。DPC能實現全球大氣氣溶膠和云的光學及微物理參數探測,為全球氣候變遷研究及對地觀測高精度大氣輻射校正提供有效數據。POSP可與DPC協同配合,用于PM2.5、霧霾監測,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本次發射的四臺載荷研制工作于2018年下半年啟動,2019年初通過了正樣設計評審,并先后于2020年通過了驗收評審。為完成此次發射任務,該院于2021年7月7日召開了高光譜觀測衛星4臺大氣監測載荷試驗隊進場動員會。兩個月來,大氣監測載荷研制團隊全體成員,克服各種困難因素,以嚴慎細實的態度做好各項工作,順利保證了這次任務的圓滿完成。
今后,四臺載荷將在高光譜觀測衛星上同步運行,對于動態監測我國大氣污染狀況、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等具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目前,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還承擔了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等多顆衛星載荷的研制任務,將為我國大氣環境的綜合治理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出重要的技術支撐和保障。(記者 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