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央視網央視新聞移動網記者]:陳部長您好,我的家鄉在長江邊上,我們那的老一輩人都說,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長江上的江豚是四處可見的,但是眼下江豚成為瀕危物種。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長江兩岸林立著非常多的化工企業,存在著非常嚴重的環境風險,在這里想問陳部長的是,就我們環保部現在了解的情況,長江究竟存在著哪些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國家具體的治理措施是什么,有哪些成果?謝謝。[17:56]
[陳吉寧]:謝謝您的提問。去年初,總書記兩次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大家可能也會注意到,總書記明確指出,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不僅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和嚴格要求,更蘊含著對長江經濟帶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殷切期盼。我們環保部過去一年按照總書記的指示精神,會同有關部門和11個省市,積極推動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主要做了四個方面的工作。[17:58]
[陳吉寧]:第一,加強規劃統籌,推動大保護戰略。我們會同發改委、水利部共同編制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同時也制定了《2016-2017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行動計劃》,部署11個方面的工作措施,并加以推動落實。第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強化宏觀與系統的保護。我們優先把長江經濟帶重點生態功能區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目前江蘇等六個省市已經制定或者實施了生態保護紅線方案。另外,我們強化戰略規劃環評,完成規劃環評審批22項,避讓環境敏感目標72個,減少規劃岸線210公里,縮減圍填海380多平方公里,對于不符合環保要求的4個項目不予審批,涉及投資220億元。[18:01]
[陳吉寧]:第三,嚴厲打擊各種環境違法行為,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其中核心問題是解決長江的飲用水安全。所以去年我們組織開展了一項專項行動,推動126個地級以上城市,完成全部319個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共發現六大類399個問題。對這些問題實行一個水源地一套整治方案,一抓到底。第四,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加快改善環境質量。我們落實了《水十條》確定的943個國家考核斷面及水質目標要求,誰的責任,什么要求,已經層層分解完畢。建設了52個省級斷面水質自動站,對126個省界斷面開展聯合監測。另外,劃定了3.2萬個禁養區,關閉搬遷16萬個養殖場,還有大家關注的黑臭水體,一共排查了885條,在長江沿線完成和正在治理421條。281家省級以上的工業聚集區全部建成了污水處理設施。[18:03]
[陳吉寧]:這是去年做的四個方面工作,從進展來看,還是比較明顯的。去年,沿江11省市I到III類的水質斷面比例是75.2%,提高了2.8個百分點。劣V類水質斷面下降2.9個百分點,這是很不容易的進步。[18:04]
[陳吉寧]:目前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有四個問題:一是流域的系統性保護不足,生態功能退化嚴重,缺乏整體性。二是污染物的排放基數大。大家看,不論是廢水、化學需氧量、氨氮的排放總量分別占全國的43%、37%和43%,飲用水安全的保障任務非常艱巨。三是沿江化工行業環境風險隱患突出,守住環境安全的底線挑戰很大。四是部分地區城鎮開發建設嚴重擠占江河湖庫生態空間,發展和保護的矛盾仍然突出。[18:04]
[陳吉寧]:下一步,我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進一步改善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質量。一是建立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堅持預防為主,今年年底前要完成沿江11個省市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工作,建立河湖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制度。二是要建立環境承載力監測評價預警、河長制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的落地。三是解決工業布局的問題,優化沿江產業布局。我們會結合生態紅線劃定,推動“三線一單”工作方式,一個是生態保護紅線、一個是環境質量底線、一個是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要明確哪些地方可以做,哪些地方不能做,能做到什么程度。同時要嚴格限制新建的小水電和引水式水電項目,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內嚴禁新建重化工園區,中上游沿岸地區嚴控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項目,嚴防高污染企業向上游轉移。這是關于產業布局的。[18:07]
[陳吉寧]:四是推進污染綜合治理。長江現在的問題是,有機物在逐步下降,總磷問題在凸顯。我們要對總磷超標的地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特別是要加大對飲用水水源的保護力度。五是提高流域的生態環境承載力。這里主要是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濕、退漁還水、退房還岸等政策實施,還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因地制宜地建設人工濕地,加大自然保護的生態補償力度。最后是嚴格執法監管,強化監督考核責任落實,推動落實河長制,結合排污許可證,推動企業的達標排放。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措施,進一步加大對長江沿岸的環境治理,解決突出問題。[18:08]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國際在線記者]:土壤污染事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治理投入高、難度大,媒體也經常報道一些地方土壤污染的案例,公眾對此高度關注。請問陳部長,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目前還有哪些問題,國家還將采取哪些措施?謝謝。[18:09]
[陳吉寧]:謝謝你的提問。去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了《土十條》,經過兩年多的工作,50幾次修改,已經正式實施了。《土十條》是我們下一步解決當前土壤污染問題的重要工作部署。基本思路是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這個思路汲取的是國內外特別是國外30幾年來污染治理的經驗教訓和走過的彎路。今天在這里跟大家明確一下,土壤污染治理不是把土都挖出來,粗放的無序治理。我們強調:一是預防,二是風險管控,三是安全利用。從工作部署來看,我們叫“2233”,這也是解決我們當前問題的主要部署。[18:10]
[陳吉寧]:第一個“2 ”是兩大基礎。一是摸清家底,開展土壤污染的詳查。現在我們對土壤的污染底數不清,已經公布的一些土壤污染超標率,這些超標率是點位超標率,并不代表著土壤污染的分布和狀況。二是要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這是目前正在推動的一項工作。全國人大已經把土壤污染防治法列入了今年的立法計劃,我們也正在抓緊制定相關標準。[18:11]
[陳吉寧]:第二個“2”是兩大重點,一是農用地分類管理,二是建設用地的準入管理。怎么管,我們最近發布了污染地塊環境管理辦法,這個辦法明確了從風險管控的角度,監管什么,各方的責任是什么,是一個全過程的管理方案。目前我們正在跟農業部制定關于農用地的管理辦法。[18:12]
[陳吉寧]:第一個“3”是三大任務,對未污染、正受污染和已污染的土壤實施防治和風險管控措施。第二個“3”是加大三大保障,加大科技研發力度、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強化目標考核。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工作機制,有12個部門參加,形成了國家各部門和地方各省的工作方案。下一步,我們正在落實污染詳查的工作方案,出臺法規標準。通過這些工作可以把《土十條》工作一步一步落實下去。謝謝。[18:14]
[新華社記者]:目前社會上對于重污染天氣的成因眾說紛紜,不同的專家機構都會有不同的說法,有的甚至互相矛盾,這對公眾帶來很多的疑惑,大家不知道究竟該相信誰。請問陳部長,您認為PM2.5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謝謝。[18:15]
[陳吉寧]:你說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關于PM2.5的成因,實際上是有基本的科學共識。我們今年1月份開了兩天科研討論會,也專門邀請了一些記者參加,就是來再次討論PM2.5的成因,這次討論進一步明確了目前大家對PM2.5成因的科學共識。為什么會有一些誤讀或者混亂呢?一是這個過程比較復雜,另外是有一些誤讀,混淆了一些概念。第一是大家得搞清楚什么是PM2.5?PM2.5是指空氣中粒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它是一類物質的統稱,不是一個單一的物質。這里面包括硫酸鹽、硝酸鹽、銨鹽、有機化合物、元素碳等等。這是第一個要搞清楚的概念。第二,PM2.5是怎么形成的?這是問題的所在。PM2.5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由于自然界或者是我們人類活動或者污染源直接產生的。有一些是我們直接排放的,或者自然界本身就有的,我們把這個叫做一次排放。還有一部分是大氣中的氣態物質,比如說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生成的,這是二次生成,這部分生成物質也主要是人類活動污染產生的。也就是說,PM2.5實際上是兩部分,一類是直接產生的,一部分是由氣態物質污染物反應生成的。我們要知道污染的來源就是要把一次生成和二次生成的物質追溯到是誰產生的,哪些污染者排放的,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我們叫源解析。只有通過源解析,我們才知道是誰排放的,貢獻量有多大,它不是直觀地可以知道污染源的排放量。比如說汽車尾氣,它對PM2.5的貢獻不是一次排放的,主要是二次生成的那部分。[18:23]
[陳吉寧]:近些年,我們分別對北京、天津等35個城市開展了源解析的工作,基本弄清楚了比如說燃煤、工業排放、揚塵、機動車、秸稈焚燒等等。它們都是PM2.5形成的主要原因。當然這個原因還可以細分,比如說不同的工業排放量是不一樣的,鋼鐵、焦炭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汽車也不一樣,國四、國五和老舊車、重型柴油車會相差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散煤的燃燒和電廠燃煤排放也不一樣。各地因為產業結構不一樣,生產生活條件不一樣,各個地方的污染源的來源和構成比例是有差異的,而且這個差異有時候會很大。即使在同一個城市,由于季節性的變化,這個來源也會有所變化。但是盡管有這樣一個復雜性和可變性,總的來看,我們從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制定角度看,因為它是三到五年的時期,而且是在一個區域里,這個成因相對來說盡管有這些變化,它是穩定的,是清晰的,是明確的。[18:27]
[陳吉寧]:問題在什么地方?因為每一個城市污染的成因不是單一的,是多個原因形成的。所以每個城市在采取污染控制措施的時候,不會采取同一個措施,只控制工業污染,燃煤不控制,不可能。因為這樣的成本代價太高,各地都會采取多種措施綜合舉措來進行。綜合舉措背后就會涉及到各方的利益,你控制誰不控制誰,必然涉及到利益問題,從不同的利益角度看,就引發了對一個本來清楚的、客觀的污染成因會有不同的理解,甚至誤解和有意歪曲,帶來一些混亂。這是我想給大家解釋的一個問題。[18:30]
[陳吉寧]:另外,近些年來也有一些專家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和技術領域對PM2.5的成因給了一些新的見解。這些見解不是針對一次源,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見解,而是對于二次生成的機理有不同的見解,就是說到底怎么生成的?這個問題也是很自然的問題,因為隨著污染治理的深化,比如說最近兩年PM2.5的二次生成的部分在增加,這里面當然涉及到一些機制機理的變化,專家就要研究這些問題,提出一些新的見解。但是這些見解不是對源解析的否定,是對認識的深化,從管理的角度來講,我們非常重視這些研究,對每一個嚴肅的研究,我們都認真對待。[18:31]
[陳吉寧]:但是我也坦率地告訴大家,這里有一些不嚴謹的研究,帶來了很多誤解。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可以上升到決策層面,比如說,我們在今年的工作計劃當中,對氮氧化物的控制就加強了,但是更多的研究還在學術討論中,還有很大的爭議,還不能夠上升到科學決策層面。同時由于每個研究者所在的地域不同,采樣時間不同,方法不同,觀測角度不同,不是從系統的角度、從一個大區域的尺度,研究污染源的問題,所以得出的一些結論還不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我們還要讓這些研究繼續進行下去。在這個過程中,特別要防止對一些學術觀點的過度解讀,從而造成社會的誤解。環保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幫助做源解析,比如說,我們不僅建立了京津冀地區PM2.5監測網絡,而且建立了源解析的組分網,而且建立了走航系統,可以觀測污染源是怎么傳輸的,來幫助各地進行源解析。[18:36]
[陳吉寧]:下一步,我們會進一步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加強科學家、管理者和媒體公眾的對話,把這些復雜的、學術性的問題給大家講清楚,不要帶來誤解,也可以指導地方更有針對性,更好地科學決策、治理污染。謝謝。[18:37]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