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將豬大腸與豬血做成羹湯
閩南地區食羹湯由來已久,牛肉羹、瘦肉羹、海蠣羹……但將大腸和豬血作為主要食材做成羹湯,竹腳大腸羹還是首創。
1952年,謝正平的父親在金淘后坑埔的竹腳處開了一家肉羹店,主營肉羹生意,人稱竹腳肉羹店。“但肉類煮久了容易硬,口感沒有一開始的好。”謝正平解釋說。上世紀70年代初,謝正平的母親陳玲玲嫁入謝家之后,便接手謝家已經營近20年的肉羹店。
食物在中國傳統婦女手中總能得到創新。肉類不易煮,那么應該有一種食材是越煮越好吃的。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陳玲玲最終鎖定了大腸和豬血。大腸耐煮,豬血在濃湯中慢慢吸取精華,越沉越香,不斷的改造中,便慢慢沉淀出這家竹腳大腸羹的獨特風味。
后坑埔作為原先的省道307線,來往的車輛很多,總會在這一帶造成堵車。為了方便趕工的人們,謝正平和家里的小孩便做起了上車推銷的服務。打上一碗大腸羹,給車上的人嘗一下,堵車的時間敵不過品嘗一碗大腸羹的時間。美味在路人中不斷傳開。
食物的傳承,恰恰是在最平凡的生活里。晚年的陳玲玲對于自己一手支撐起來的店鋪早已力不從心,但仍堅持親力親為,只因找不到合適的傳承者。對于新迎娶不久的兒媳婦謝三妹,陳玲玲還是抱以觀望的態度,只讓她做著基礎的清洗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兒媳的勤勞樸實得到了婆婆的肯定,陳玲玲才放心在熬制羹湯時讓兒媳在一旁學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