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起南安人的早餐,也許天天吃不曾覺得有多特別,面線糊、酸菜面、大腸羹……從來都不是單一的。但這些看似平凡的美味早餐,既不耽誤人們忙碌的清晨,又不辜負自己的味蕾。
在金淘,一碗大腸羹,富有嚼勁的豬大腸,搭配清脆嫩滑的豬血調制而成的羹湯,在街頭一角散發著獨特的香氣,享受它只需要短短的幾分鐘。近日,記者驅車來到金淘鎮后坑埔古街的一家老字號大腸羹,站在店門前,看著老板一遍一遍在鍋里翻滾這小東西,重疊又不斷加深了自己對家鄉那份融進了骨子里的味覺記憶,已經足夠撫慰人心了。本期“尋找南安的味道”將帶您一起去捕捉記憶中的家鄉味——大腸羹。
親歷每天往返70公里采購食材
煙雨蒙蒙的清晨,位于金淘鎮后坑埔古街的民國時期騎樓靜靜地守在城市的一隅,在雨中述說著它們的歷史,這家老字號大腸羹——竹腳大腸羹就坐落其中。店面重新粉刷過的白墻難以掩蓋這棟建筑的古樸風格,門前用紅磚砌成灶臺,兩鍋熱騰騰的大腸羹在灶臺上翻滾著。天微亮,這家店的主人謝正平夫婦早已起身,一天的勞作是從出門采購食材開始的。
每天凌晨四五點,謝正平都要開著車,到集市上挑選最新鮮的大腸。“先采購一部分用于制作早餐后,還得再到碼頭、詩山等地去采集更多大腸回來。”謝正平告訴記者,金淘地區能買到的大腸已滿足不了店鋪的需求。他每天都要往返70公里的路程,到各地采購大腸,每天收購量達200斤。而且大腸還不是隨便都可以用,憑借豐富的經驗,謝正平總能一眼就識別出是否是他想要的食材。而相對于大腸,豬血的采購就容易得多。“豬血在凝固的過程中,為了保證其脆嫩口感,有特定的方法。”謝正平告訴記者,只有幾家采購對象才能滿足他對豬血口感的需求。
丈夫出門采購,老婆謝三妹則負責后廚準備工作。撐起古老的木窗,迎接清晨的第一波客人。
事實上,謝正平接管這家店鋪不過兩年的光景,而這家店已有60多年的歷史了。“其實我從10多歲起就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幫母親打理這家店。從清洗大腸到上山砍柴,都親力親為。而真正接管這家店是從2014年開始的。”謝正平說。
每年春節期間,是謝正平店里最忙的時候。客人總是絡繹不絕,最多的時候一天要煮上20多鍋大腸羹。金淘僑鄉多,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也多,但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他們的記憶里,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牢固。每年,返鄉的游子總要來嘗一下這大腸羹,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