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不用任何裁量,刨好的木板就能完整組合成鼓墻
刨鼓墻
牛皮是鼓面,梧桐木是鼓墻,鼓墻最難之處,在于要把幾十塊木板的弧度刨到一致,內外兩側都是。
刨鼓墻木,早年是手工刨弧度,方形的木塊,要一寸一寸刨,如今用上了電鋸,可刨弧度依然是技術活:直徑大約20厘米的木頭推過去,木屑飛濺,黃水土輕輕擺動,一個小時過后,6塊鼓墻木就出來了,弧度、厚度,幾乎看不出差別。當然,機器并不能完全替代手工,“機器只能快速切割,最后還得用刨刀,弧形才會漂亮”。
“你看這塊,中間厚度大約2厘米,寬的這頭厚點,窄的這頭薄點。”黃水土拿來卷尺一量,寬頭的厚約20.4毫米,窄頭的厚約19.6毫米,相差0.8毫米,大約是成人指甲的厚度。
怎么做到的?黃水土笑了一下,亮出手上的老繭,“磨了30年磨出來的”,因為鼓墻的厚度、弧度必須要一致,內部的回聲才能聚成一點,爆發出來。“心里記住了2厘米的厚度,弧度更要畫在心上,讓手隨心走,刨起來一般都八九不離十,這個時候眼睛基本用不上。”
牛皮鼓成品和半成品
聽鼓音
作為民間制鼓師傅,黃土水50歲那年,拿到一塊牌子:南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讓他心里多了一份責任感,“如果有人要學的話,就教吧”。不過,兒子沒跟著學這個,“太辛苦了,我這個當父親的舍不得”。
實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就有徒弟了,南安市石井鎮有一家制鼓廠,老板多方打聽,找到村里,高薪請他過去,專做一件事情:調音。
有人說,他的耳朵比機器還靈。相比現代工廠的各種測音設備,黃水土調音完全依靠身體的本能:牛皮用繩子穿起來,繃緊之后,鼓筷輕輕一敲,耳朵就能分辨出聲音的好壞。
“鼓墻基本沒法改變了,但牛皮韌度很強,可以調整。”他的經驗是,哪個部位發出“嗵嗵”聲,說明那里的皮厚了,可以局部調緊,直到發出“咚咚”聲為止。這樣看似簡單的方法,有時候甚至一天,都不一定能調出最滿意的效果。
“現在流行電子鼓,有一些皮鼓也是用機器做,但音色是沒法跟手工牛皮鼓相比的。”黃土水的古法制作牛皮鼓,并不排斥現代工具,但最關鍵的地方還是靠雙手一點一滴去磨、去刨、去敲,“如此才能做出上乘的牛皮鼓”。(海都記者 徐錫思 王金淼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