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龍巖全市干部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產業興市、人才強市“三大戰略”,全力打好項目落地、脫貧攻堅、生態環保“三大戰役”,為龍巖新一輪發展打造了新引擎和新亮點——
視頻制作: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悅 戴敏 李凌生
掃碼看視頻
9月25日,位于龍巖市新羅區紅坊鎮龍巖陸地港的中農批(龍巖)交易城南區項目建設現場,項目南區A區包括蔬菜交易大棚、水產交易大棚及配套設施在內的22棟建筑已全部完成外墻裝修,正在進行掃尾工程建設。
作為龍巖市今年“重中之重”項目之一,該項目將建成為輻射閩粵贛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可接納超過3000組經營戶進駐經營,直接、間接提供就業崗位1.5萬個以上,帶動農民增收30億元。
龍巖市在實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創新驅動、產業興市、人才強市“三大戰略”的總布局中,三場轟轟烈烈的戰役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項目落地戰役,為打造創新型工貿旅游強市,鑄就新一輪發展強勁引擎;打好生態環保和脫貧攻堅兩場戰役,在建設宜居宜業新龍巖,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上大步前進。
龍巖濕地公園 李藝爽 攝
項目落地:打造閩西發展新引擎
依托強有力的項目帶動,這些年閩西老區有色金屬、煙草、能源、建材、機械等傳統優勢產業迅速崛起,奠定了扎實的實體經濟基礎。去年,龍巖全市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188.04億元,同比增長15.2%;全市省、市重點項目達300個,比上年增加39個,同比增長14.9%;完成投資807.4億元,同比增長22.5%;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95.67億元,同比增長8.1%。
今年,龍巖市提出要繼續打好項目落地攻堅戰役,抓產業、促轉型,抓項目、擴投資,加快產業轉型、城市轉型、社會轉型,推動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
發展,項目是根本。經過層層篩選,龍巖市60個“重中之重”項目正式確定,包括30個產業項目、15個基礎項目、15個城建項目,總投資1678.5億元,今年計劃投資224.9億元。
在眾多城建項目中,郵政、海關交通節點改造工程備受市民關注。在龍巖市中心城區郵政交通節點前,隨著4月13日左轉匝道的順利通車,龍巖首個“上天入地”立體交通工程進入完工掃尾階段,原本一到交通高峰期時車輛便堵出一公里外的情景成為歷史。
龍巖市區全景 劉艷暉 攝
近年來,龍巖提出打造“中國專用車之城”目標,新龍馬等車企紛紛開發出純電動車輛,本地市場對鋰電池需求巨大。龍巖豐晟科技年產15億安時鋰電池生產項目,總投資33.6億元,其中一期采用國內領先的全自動化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線已于6月投產,今年完成實際銷售6億元、實現凈利潤7000萬元以上。項目全部建成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近百億元,同時將帶動當地約2000人實現就業。
此外,包括龍巖大道高架橋項目、中心城市棚戶區(安置房建設)工程包項目、龍巖火車站北站房綜合樞紐工程、漳州天寶至龍巖蛟洋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等重大項目均在平穩推進。
目標既定,落實是關鍵。在推進項目實施過程中,龍巖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重要抓手,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措施,促進項目落地。
今年1月,龍巖市重大項目建設領導小組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別掛帥組長、第一副組長,市人大、市政協班子分別掛鉤“重中之重”項目,全力推動項目建設步伐。
激勵機制也隨之建立,突出“重中之重”項目考評,加大60個“重中之重”項目在項目落地攻堅戰役績效管理考評中的分值權重。
2月28日,龍巖市政府下發《關于促進工業發展十五條措施的通知》,為工業項目建設、工業企業發展提供了眾多“干貨”;各審批部門簡化環節、壓縮時限,推動項目加快落地;國土資源部門對2017年省、市300個重點項目和60個“重中之重”項目,實行“五保障、五優先”的用地保障和服務措施;招商部門圍繞“365”產業發展,提高招商引資實效;工商部門推出優化營商環境10條措施,進一步振奮實體經濟……
截至7月底,龍巖市60個“重中之重”項目完成投資163.6億元,占年度計劃212.8億元的76.8%。
龍巖海關前地下通道 李藝爽 攝
脫貧攻堅:精準發力奏響協奏曲
9月23日一大早,連城縣文亨鎮班竹村村民羅興龍就像往常一樣來到自家的大棚前。看著大棚里長勢喜人的200對黃兔和100對竹鼠,老羅一臉的期待與喜悅。“再過些天就能產生效益了,估計能有上萬元,有望如期脫貧。”
老羅的創業,得益于文亨鎮去年底開始實施的扶貧再貸款政策。今年3月,他在參加相關的養殖培訓后,申請了10萬元扶貧貸款開始養殖黃兔和竹鼠。
在龍巖,還有許多像老羅一樣的貧困戶,通過因地制宜的精準扶貧政策及自己的辛勤付出,擺脫貧困生活,全面奔向小康。
改革開放以來,龍巖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展。但貧困仍是龍巖不得不面對的特殊市情,閩西老區脫貧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黨的十八大以來,龍巖市在全省率先啟動精準扶貧。2016年,市委、市政府將脫貧攻堅列為全市“三大戰役”之一和第一民生工程進行全面動員部署。隨即,一場以精準扶貧、靶向扶貧為關鍵和重點的脫貧攻堅戰役在閩西大地全面打響。針對以往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等問題,龍巖在體制、機制上進行了創新,“五查五看”精準識別、“九措到戶”精準施策、“三位一體”精準發力等新招頻出。
脫貧攻堅,精準識別貧困人口是前提。龍巖建立了“戶主申報、村級初審、鄉鎮審核、縣級復審”的“三級審核”認定程序,構建了覆蓋市、縣、鄉、村、戶、人的六級扶貧信息網絡系統,對貧困戶進行精準分類,將全市貧困人口全部錄入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實行精準扶貧脫貧和返貧“雙認定”動態管理。
脫貧攻堅,精準施策是關鍵。龍巖通過實施全國獨創的“九措到戶”政策,做到“一戶一策”精準扶貧。
隨著脫貧攻堅戰役的不斷推進,閩西老區在扶貧脫貧的道路上正邁出新的步伐,預計到2020年,全市11.057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現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1個市級扶貧開發重點鄉鎮全部摘帽,380個貧困村全部整村脫貧,與全市同步實現小康。
連城縣曲溪鄉曲溪村,貧困戶李興祥(右)正在采摘火參果。 陳析興 羅順輝 攝
生態環保:青山綠水長伴紅土地
在我省的生態版圖中,龍巖以其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成為“清新福建”生態品牌的一抹亮色。生態,已成為閩西最大的優勢和品牌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龍巖市拉開了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役的帷幕,全力推動閩西生態文明再上新臺階。
9月21日,環保部在浙江省安吉縣召開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推進會,命名授牌了46個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龍巖長汀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長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大力推動制度創新、環境治理和產業轉型,取得了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
五年來,龍巖市森林覆蓋率從74.3%提升至77.91%,持續位居全省首位、全國領先;水土流失率由8.33%下降至6.98%,下降率居全省首位;成功躋身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并列入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生態市創建通過省級驗收……生態閩西的品牌越發閃亮。
“與老百姓的要求相比,龍巖在生態環保方面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所以市委、市政府通過生態環保戰役補短板、強優勢,進一步提升閩西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龍巖市政府主要領導說。
在生態環保戰役實施過程中,龍巖集中力量打好水、大氣、土壤三項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提升環境質量,筑牢生態“防護墻”。
打好生態環保戰役,投入是關鍵。據了解,“十三五”期間,龍巖市計劃投入96.09億元用于實施60多個環保基礎設施項目,為閩西打贏生態環保戰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描繪出青山綠水長伴閩西的美好前景。
2016年,龍巖所有縣(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0%以上,流域水質優良比例達90%;市級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縣級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5%以上等。到2020年,流域水質優良比例將達95%,主要湖庫水質達標比例達100%。
可以預見,山常綠、水常清、空氣常清新、生態優勢進一步凸顯,將成為閩西今后發展的最大亮點之一。(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杰 戴敏)
土樓“阿耕”成名記
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凌生 通訊員 賴河元
永定振成樓 陳軍 攝
依靠獨特的建筑和文化,土樓旅游為永定聚集了人氣。2008年7月,永定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 1年8月再獲國家5A級旅游景區稱號。這種“無煙工業”的發展,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位于洪坑村的振成樓,被譽為“土樓王子”,今年66歲的林日耕就是振成樓里的居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穿梭在土樓和游客之間,講解土樓歷史和其所蘊含的客家文化。土樓“阿耕”便是人們對他親切的稱呼。
阿耕說,上世紀80年代土樓還“養在深閨人未識”時,洪坑只是個貧窮的小山村,“村民種植煙葉和水稻,農閑時就出去打工,收入微薄”。1986年,阿耕和親戚們商量,決定與當時的湖坑鄉政府合作保護開發振成樓,還帶頭在樓里開起了“阿耕商店”和“阿耕飯店”,賣些自己制作的紀念品和家常菜。
1991年,當時的永定縣成立了土樓旅游公司,40歲的阿耕被縣旅游局聘為首位土樓導游。阿耕用心將關于土樓的知識記下來,日積月累,漸漸形成獨特的“阿耕導游詞”。他還曾受邀參加《東方時空》《走遍中國》等欄目的節目錄制,成為央視資深的“農民導游”。
導游業務的增長和個人名氣的攀升給阿耕帶來了豐厚的收益。然而,更讓阿耕高興的是,得益于土樓旅游,家人和全體村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幾年前,永定出臺了土樓景區門票收入分配方案。門票收入分成讓村民受益,土樓旅游公司還出資租用洪坑村的9座土樓,每年支付一定租金。這些收入,給當地村民支持旅游發展吃下了“定心丸”。
旅游業火了,村里回鄉開店、做生意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上世紀80年代初,村里連一輛自行車都沒有。”阿耕說,現在幾乎每個家庭每年都有十幾萬元的收入。
阿耕見證著土樓旅游給當地帶來的巨變。然而,對于洪坑村及更多的永定土樓景區的村民來說,這些變化仍不是終點。
據悉,永定區編制了《福建土樓永定5A級旅游景區綜合提升規劃》,重點對世遺“三群兩樓”及其他重要土樓旅游資源的發展定位和業態布局進行規劃策劃。永定區旅游局局長林如居說,土樓旅游的發展愿景是建設“全球客家文化體驗最佳目的地”,打造客家旅游、休閑度假、健康養生、文化體驗與創意產業發展的試驗區。將來,阿耕和當地的村民能在家門口迎來更多的游客,他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林政德:做拆遷戶的貼心人
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邱妤 通訊員 溫連光 陳薇
“拆遷工作雖然難做,但如果切切實實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群眾還是很支持的。”9月19日,剛從征遷一線歸來的龍巖新羅區曹溪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林政德說。
曹溪街道近年逐漸融入龍巖中心城區,征遷任務也日益繁重。去年,街道西洋村二組村民林漢秋家的老房子因城市建設需要而被征遷。盡管林漢秋一家已在征遷協議上簽了字,但由于遲遲找不到出租房過渡,無法搬出老房子。這個問題也讓當時分管該片區征遷工作的林政德頗費了一番腦筋。
“拆遷,我同意。但是我父親84歲,又中了風,母親也81歲了。在等安置房建好的這段時間里,我們在外頭四處找房子租住,結果就因為大家認為我們家老人年紀大,不愿租。”林漢秋說。
彼時的林政德剛調至曹溪街道不久,但他很清楚,征遷的掃尾工作關系到項目能否及時落地,也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開展工作著實不容易。
針對林漢秋家一房難租的問題,林政德多次前往林漢秋家看望溝通,并幫著尋找協調合適的過渡房。終于,三個月后,林漢秋家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如今,這一家子住進了蓮西小區的安置房。
林政德自2016年5月調到曹溪街道后,諸如釘子戶、不肯騰房、征遷過程中老年人問題等各種情況都擺在他面前。他唯有全力以赴。“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既要保證征遷工作順利進行,又要兼顧到每個征遷家庭的實際情況和利益。”林政德說。
工作上投入得多了,陪伴家人自然就少了。赴任曹溪以來,林政德幾乎天天起早摸黑。“這段時間,陪伴家人相對少了,我心里挺愧疚的。很慶幸,家人把家操持得很好,讓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林政德說,征遷項目現都能按照進度完成,有的還比預期提前,這是他們整個工作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