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的美麗嬗變
森林人家城廂云礤村 李國潮 馬悅 攝
2002年6月21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到武平縣調研,對武平林改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的重要指示。從此,一場被稱之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村又一次偉大革命”的林權制度改革以星火燎原之勢在武平縣推開,并推向全省乃至全國。
15年來,這場由“山底”到“山頂”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給武平林業發展帶來了脫胎換骨的嬗變,不僅贏得了廣大林農的熱烈擁護和積極參與,而且引來了全國的廣泛關注。
15年來,武平縣一直秉持著“干革命走前頭,搞生產爭上游”的自我革命精神,積極探索、持續改革、大膽突破,從“四權”“三率先”到“兩統一”,持續為全國林改探路、拓路。武平林改的成功實踐,為全省、全國林改起到了樹典型、作示范的重要作用,成了全國借鑒的樣本。
今年7月27日,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驗交流座談會在武平召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會上充分肯定了武平縣持續推進林改的經驗和做法。
萬畝人工林場 張乃彬 李凌生 攝
破解難題 勇當林改探路者
武平地處閩西老區,土地面積2630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219個村(居),總人口39.2萬,是革命老區縣、原中央蘇區縣、全國南方重點林區縣。林業,曾是武平最重要的發展資源,也是最大的發展優勢。
2001年以前,武平縣和全國大小林區一樣,盡管相繼開展了林業“三定”、落實完善林業生產責任制等改革工作,但由于沒有觸及產權問題,集體林產權不清、經營主體不明等體制機制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嚴重挫傷林農的積極性,林業發展存在“亂砍濫伐難制止、林火撲救難動員、造林育林難投入、林業產業難發展、望著青山難收益”等五大難題。改革勢在必行。
“五大難題”,根在集體林權制度。為了破解這些難題,2001年6月,武平開啟了一場自我革命,選擇萬安鄉捷文村為試點,把集體林均山到戶,并頒發了全國第一本新版林權證,隨之形成了以“四權”,即“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武平林改模式。
2001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號林權證。2002年4月,武平縣委、縣政府正式出臺《關于深化集體林地林木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在既沒有上級授權,也沒具體法律依據,更沒其他地方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武平全縣上下頂著巨大壓力拉開了全縣林改的序幕,在全國“領跑”第一步。
山分了,林權證發了,但沒有上面的紅頭文件,發下去的證算不算數,分下來的山會不會被收回,武平干群的心始終不踏實,這可是像當年安徽小崗村分田到戶一樣的大事啊!
在這關鍵時刻,2002年6月,時任省長習近平到武平調研,作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的指示,為林改一錘定音。
武平林改經驗由此逐步向全省、全國鋪開,武平最早提出的“四權”等林改模式被吸納進中共中央、國務院2008年6月出臺的《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成為國家林改舉措。武平被譽為“全國林改第一縣”。
美麗的武平平川河畔(李國潮 唐亞新 攝)
興林富民 推進林改“升級版”
“分山到戶”僅僅是林改的第一步,如何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盡快引導林農走上“不砍樹也能致富”之路,才是林改的核心目標和關鍵所在。
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武平林業發展的“評估難、擔保難、收儲難、流轉難、貸款難”等“新五難”問題開始擺在黨委政府和老百姓面前。“新五難”的突出問題在產權交易制度。
對此,武平推動林改向縱深發展,再一次以自我革命精神創造性地實現了“三個率先”,即率先開展林權抵押貸款,盤活了林農資產,實現林業發展“有錢投”;率先探索商品林贖買,通過贖買、租賃、置換等方式,讓待砍伐的商品林變身為“綠色不動產”;率先探索借“林”扶貧,探索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林產品精深加工三大產業扶貧模式,實現了“不砍樹也致富”。
2013年10月,國家林業局農村林業改革發展司領導到武平調研林改工作,對武平率先探索發展林下經濟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同年10月,武平縣被確定為首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今年9月,武平縣又被確定為“國家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
作為我省23個脫貧攻堅重點縣之一的武平,以“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為抓手,結合精準扶貧,安排專項扶持資金,重點扶持林下經濟經營單位及貧困戶發展林下經濟,并通過“政府引導、種養結合,創建基地、培育特色,拓寬路子、精準到戶”,率先在全國探索“借林”扶貧模式。2016年,武平獲評“全國扶貧系統先進集體”,成為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
“種草珊瑚技術要求不高,效益卻挺高,畝產值能達到6000元。”民主鄉林榮村有2萬多畝山地,大多是闊葉林,非常適合種植草珊瑚。去年,村民王傳龍投資20多萬元購買8萬多株草珊瑚種苗。草珊瑚當年種當年收,目前,村里有11戶林農跟著王傳龍學著種植草珊瑚1000多畝,戶均增收10余萬元。
中堡鎮梧地村林農連永聰聽說縣里對發展林下經濟在技術、資金上都有扶持,便投入資金發展林下養雞。目前他的養殖規模達到5萬羽,每年出產10萬多只雞,產值400多萬元,還帶動周邊100戶林農開展林下養殖。
這些林農的致富經,正是全國林改標桿縣持續推進林改“升級版”建設,促進“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一個縮影。
近幾年,武平持續通過出臺政策、資金扶持等措施,鼓勵林農發展林下經濟。得益于這些利好政策,林農實現不砍樹也致富,正是“山添新綠、林改催生了好生態,點綠成金、林下經濟助農致富”。
2016年,武平縣林下經濟實現產值24.22億元,同比增長22.7%;全縣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2.89萬畝,年產值10.78億元,成為全省15個花卉種植面積萬畝縣之一。新型林業經濟實體組織發展迅速,共有省林業廳授牌的“森林人家”48家,全縣培育形成新型林業經濟合作組織達92家。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梁野山瀑布1(王發祥 邱妤 攝)
統籌發展 生態產業創佳績
依托生態優勢,武平縣還突出抓好文化生態旅游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策劃建設環梁野山城鄉一體協調發展試驗區,實現“山上山下”統籌發展,全域旅游加快推進,生態旅游、苗木花卉、林下經濟等綠色生態產業交相輝映。
15年的改革探路,武平縣用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和“生態美、百姓富”有機統一的科學決策。
武平林農,從“靠山吃山”向“靠山護山、靠山養山、靠山富山”轉變。林改,讓林農脫貧致富;林改,讓社會和諧安定;林改,還帶來了社會風氣的好轉。
……
今天的武平,生態更美、百姓更富了。15年,武平縣造林面積71.5萬畝,超過林改前25年的總和,森林覆蓋率達79.7%,被評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進典型縣、全國綠化模范縣。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萬元,農民人均林業純收入增加了8.1倍。
今天的武平,發展更快、社會更和諧了。15年,武平縣財政收入增長近10倍,原先的國定貧困縣連續兩年躋身“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群眾安全感滿意率連續四年居全省前列,并獲得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榮譽,近期還被中央綜治委表彰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
發展沒有終點、改革永不停步。作為“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領導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福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改革、持續創新,在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中再創佳績。(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杰 戴敏 通訊員 王發祥 鐘茂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