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18日訊 在外人看來,許景南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而熟悉他的人,則認為他是一個“夢想家”。
許景南
從上世紀80年代一頭扎進體育用品這個行業后,許景南很早就確定了自己從業的理想——打造一個國際品牌。在國內那個運動還不習慣穿運動鞋的年代,這個理想也理所當然地被視為癡人夢話。但許景南自己從來不認為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他堅定地認為正是因為大多數人覺得不可能才更有機會,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和市場的誘惑,踏踏實實地打基礎。
今天的匹克作為一個自主品牌,可以說已經在國際化上邁出了一大步,許景南把國內運動品牌做成國際品牌的品牌中國夢離實現又近了一步。“我覺得我們泉商的身體里都流淌著海洋的基因,向往著走出去,到更廣闊的天地去。而放到企業上說,就是不單要把產品賣出去,還要把品牌做出去。當你的產品和品牌在外面被人認可的時候,是最自豪,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時候。”
起步
剛建廠就面臨關門危機
時間:20世紀80年代
鏡頭回放:坐在剛剛建成的新廠房辦公室里,許景南滿臉愁容——全部的身家都投到新廠房里,一起投資的外商卻要退股,沒錢給就要把生產設備拉走。一個剛剛建起來的新廠,已經面臨著存亡的危機。
事件回溯:這是青年時期的許景南正意氣風發的年代,趕上改革開放的大潮,出身農民家庭的許景南,從下海捕魚積攢的錢中,拿出50元做投資起家,從一輛拉板車拉貨,到陸續創辦投資了殼灰廠、機磚廠、汽車運輸隊等多家鄉鎮企業,成為20世紀80年代靠勤勞致富的最早萬元戶之一。
隨著當時泉州膠鞋一廠開始為耐克代工后,許景南開始迎來人生最大的一次轉折。在與一位懂得制鞋技術和市場銷售的朋友合計后,許景南覺得運動鞋的市場大有前途,于是便萌生了創辦一家專做鞋面的廠給膠鞋一廠做配套的想法。隨后許景南拿出自己積攢多年的20萬元投資建廠,同時引進外商做設備投資。
然而,令許景南措手不及的是,產房建起來了,設備也買回來了,膠鞋一廠卻搬到了莆田。配套做不成,外商也執意要退股,許景南面臨著創業以來最大的危機。這個危機,最終在政府出面斡旋下得到解決,外商同意了留下設備、分期付款的提議。
這一次的危機雖然讓許景南異常艱難,但也為他帶來了機遇——膠鞋一廠搬走后,該廠泉州本地的大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都轉投許景南的企業,讓他意外擁有了一批技術和管理骨干。
抉擇
先賺錢還是先做品牌
時間:1990年
鏡頭回放:銷售主管跑來匯報——又有外貿代工的訂單要來談合作,接還是不接?面對著主動送上門的賺錢機會,許景南卻陷入了兩難。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考慮后,許景南最終給了銷售主管明確的回復——不接。
事件回溯:原本給膠鞋一廠做代工的計劃落空后,許景南被迫單干起來。然而新辦的企業很難獲得外商的信任,接單也格外艱難,曾有一次許景南已經狠下心來要虧錢接一個大單,但最終對方還是不放心。那時國內市場尚未有自己的運動品牌,在這樣的背景下,許景南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下定決心要在國內市場做自己的產品和品牌。
1990年,許景南為其自主生產的運動鞋注冊了個“豐登”商標,并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壹佰、華聯、力生等商場率先銷售,結果一炮打響。這次的成功,更讓許景南堅定了做自主品牌的決心,同時也讓他面臨抉擇。“那時候做出一點名氣出來,外貿單也開始自己找上門來。但這同時也是一個取舍,畢竟那時生產能力有限,你是要先賺錢做外貿單,還是要優先保證自己品牌的產品生產,這是一個沒辦法調和的矛盾。”最終,許景南選擇了優先做自主品牌,而結果就是導致當時的銷售主管帶著大量的外貿加工訂單遠走他廠,“我很慶幸自己當初沒有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選擇了走一條更艱難的路,不然也沒有今天的匹克”。
出于對體育用品產業的信心,1991年許景南以超前的眼光定下了國際化戰略,并將品牌由“豐登”改為“PEAK匹克”,正式宣布開始做國際化品牌。許景南解釋,“PEAK匹克”既有登頂山峰之意,又擁有奧林匹克精神之魂,更具國際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