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PEAK”品牌正式推向市場
質變
上市開啟國際化大門
時間:2009年
鏡頭回放:站在港交所的大臺上,許景南敲響了金鑼,背后的大屏幕上,代表著匹克股票代號的紅色數字開始滾動。
事件回溯:在許景南為匹克制訂的國際化戰略中,上市是其中的必由之路。2006年,匹克在加速推進品牌國際化的同時,也開始了上市前的準備工作。
謀求上市的匹克當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上海證券交易所,一個是香港交易所。如果選擇在A股上市,匹克的市值將可能翻番至百億以上,而選擇在香港上市,融資額一定會比在境內上市少很多。即便如此,許景南仍然認定,匹克要創國際品牌,到香港上市才是他們的選擇:“香港是國際資本市場,可以將匹克品牌帶向全球,加速匹克的資本國際化進程,有利于匹克在國際市場首先是美國市場的拓展。”
2007年,匹克引入紅杉資本做財務投資人,完成首輪私募融資;2008年,匹克引入建銀國際、深圳創新投資等私募基金,完成第二輪資金募集;2009年,匹克引入紅杉資本、建銀國際和聯想投資3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完成第三輪資金募集。至此,匹克為自己上市前私募融資畫上了圓滿的句號。2009年9月11日,匹克開始全球路演歷程,并于當月29日正式登陸港交所,為其推進品牌國際化融到了足夠的資金。
上市對于許景南的意義,并非僅僅是獲得一筆不菲的融資,對于他本人來說是一次融入資本市場、熟悉資本運作的過程。而對于匹克來說,則是一次標準國際化、品牌國際化、資本國際化和市場國際化的升華過程。
堅持
自主品牌的“中國夢”
時間:2014年
鏡頭回放:坐在自己辦公室的電腦前,許景南反復觀看著李克強總理出訪塞爾維亞的視頻。塞爾維亞總理武契奇送給李克強總理的塞爾維亞國家籃球隊1號球衣,正是匹克的產品。看著球衣上那小小的匹克LOGO,許景南的心里有一股說不出的自豪。
事件回溯:在上世紀90年代就啟動國際化戰略,對于一個國內品牌來說,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持之以恒的耐心。許景南剛提出匹克要做國際品牌,那時在很多人看來是癡人說夢話,匹克團隊內部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反對者認為,一家沒經驗、沒資源的小企業,怎么可能做國際品牌。但許景南不以為然,“雖然我們當時一沒經驗,二無資源,但我們可以慢慢打基礎,慢慢朝著那個目標走。也正因為中國沒有國際品牌,我們匹克才有機會!”
而后來的進程也確實如許景南所言,從去美國簽約NBA火箭隊辦簽證時被質疑,到一度成為NBA的官方合作伙伴,匹克現在旗下已經簽約了8位NBA球員,以及22名網球國際球星。同時,成為FIBA和WTA全球兩大頂級國際體育組織合作伙伴。此外,匹克還贊助了澳大利亞、德國等8個國家籃球協會。
在匹克最近發布的2014年財報數據中,匹克海外市場銷售額達到6.5億,占企業年度總營業額的比率由2013年的20.4%攀升至23%,產品銷售至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歐洲和北美市場增長迅猛,歐洲市場營業額占總營業額的10.3%,成為匹克海外收入最大的市場。“歐洲和北美市場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服裝類品牌很難打入的市場。2014年在這兩個市場取得如此好的成績,說明匹克的產品已經逐漸得到海外市場的認可,品牌價值已經開始被認同。”(海都記者 陳東升 黃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