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質技能人才短缺,是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的瓶頸之一。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政策措施,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高質量發展。
職業培訓將出現七大新變化
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要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著力培養高技能人才,健全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技能等級等制度,制定企業技術工人按技能要素和創新成果貢獻參與分配的辦法,鼓勵憑技能創造財富、增加收入。
4月23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解讀說,這次推出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政策跟以往職業培訓政策有七個方面不同:一是政策目標上,二是重點群體上,三是培訓類型上,四是培訓供給上,五是人才的評價上,六是在機制的創新上,七是經費的保障上。
湯濤介紹,從去年開始,失業保險基金用于參加失業保險職工的技能提升培訓上,實施效果非常好。有些地方還將地方教育附加費用于職工技能培訓,比較典型的是上海。“經濟發展程度越好的地方,這部分經費的分配越多。”湯濤說。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部主任李秋全說:“職業繼續教育培訓是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鑰匙。終身職業教育培訓是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邁上中高端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高素質、創新力強的產業隊伍的必然要求。”
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終身學習無論對個人、組織或社會而言都極為必要。現在全球許多國家都在努力建設一個專業化、個性化、機會均等、靈活且相互協調的高質量職教體系。
“比如德國目前推行的就是終身職業教育體系,培訓—就業—再培訓—再就業。職業教育培訓不只是職業的開始,還必須要進行職業繼續教育培訓。德國職業繼續教育培訓從1979年參與率不到10%增加到1997年的30%,目前已經達到80%以上。”李秋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