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引進人才做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且各項指標都要與國際接軌,薪資也應與之相匹配,與國際接軌。”
近日,全國各地及高校院所陸續公布應聘人才優惠政策,給錢、送房、落戶口、授“帽子”頭銜已然成為“搶人”標配,掀起一場“人才爭奪戰”,海外高端人才更是被“搶”的重頭戲。有人說,引進人才猶如找對象。如何找準那個對的人,同處屋檐下專心科研,相看兩不厭;又如何讓人才落地扎根結出科研碩果,琴瑟相諧過好日子?
找準對的賢才 不功利做攀比
讓引進人才不為“柴米油鹽”所困擾,提供的物質條件自然要杠杠的。今年一開春,各大院校紛紛發布2018年海內外人才招聘計劃,列出房子票子和“帽子”,一時間“搶人”大戰全面爆發。
例如,山東大學面向海外招聘人才計劃,除享受最高50萬元年薪和績效獎勵外,最高還可獲得600萬元學科建設經費、安家及住房補助150萬元(含國家及山東省補助)。東南大學的引人計劃開出優惠條件,提供購房貨幣化補貼300萬元或以高于補貼的優惠購買人才特批房。
搶人才本身無可厚非,提高人才待遇也是大勢所趨。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避免功利化的傾向。
“提供豐厚待遇的目的,是希望幫助引進的人才解決所有不必要的生活之憂,讓他們全身心投入工作,培養好每一個學生,做好每一項研究。利用高的薪水挖人是每個行業都會用到的最普通的一種引才方式,背后的驅動力是對所引人才的強烈需求。而就待遇而言,我們認為一直以來我國高校跟發達國家高校還是有差距的。既然要引進人才做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且各項指標都要與國際接軌,薪資也應與之相匹配,與國際接軌。”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院長孫立濤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關于高校挖人的話題,在今年的兩會上也引來了兩會代表的熱議。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向曾感慨,各高校人才大戰中的攀比,特別是待遇攀比,讓人感到實在是追不上,也比不了。
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市場競爭當然不排斥合理的‘挖人才’競爭,但是如果過于急功近利,將不利于人才建設。因此,我國高校之間應達成共識,促進辦學的良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