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切合實際 不唯“帽子”而論
一位任教于京城名校的年輕學者想跳槽到上海高校,但經多次應聘發現頭上沒頂“帽子”,享受不了引進人才待遇。即便應聘成功,一年薪資僅10多萬元,待遇還不及原單位。
“在我們這樣的大學,有‘帽子’的才稱得上人才。” 他苦笑道。
所謂“帽子”,指目前中央各部委和單位出臺的各種人才計劃,如中組部“千人計劃”“青年千人”到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長江”,以及中科院的“百人計劃”等。
目前,為對接“雙一流”建設計劃,許多高校在人才引進計劃中比較熱衷考慮招聘頭上有“帽子”的學者。而有“帽”與無“帽”之間的待遇差距,用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薛宇的話來說,簡直是“天壤之別”。
那么,沒“帽子”的今后還有出路嗎?
熊丙奇認為,有些大學將引進多少身份、“帽子”等頭銜的學者,作為人才建設的重要政績。這種以“帽子”論人才的觀念,會帶來人才隊伍的極不穩定,也令大家心浮氣躁。還會出現把人才建設的主要精力用于引進人才,而非培養、使用已有的人才,這讓引進的人才難以發揮作用。
因此,有學者提出要推動人才稱號“去利益化”,將學科設置、重點學科評選、科研啟動經費、個人升遷以及學術成果評價等人才稱號脫鉤,把人才稱號還原為反映科研貢獻和學術能力的一種科學榮譽。
“‘帽子’本來就是一個評價體系,能被評到國家的相關人才計劃是件很好的事,只是現在同類或同量級的‘帽子’太多容易分散科研人員精力。關鍵前提是,指揮棒今后往哪里指引,以及如何對同類帽子進行合并或設置同類申請限制等進行優化。東南大學在對外招聘高端人才時考慮到這個問題,沒有唯‘帽子’論,學校也有自己的評價體系,對未通過‘青年千人’答辯、但學術水平特別優秀者,也將通過校內人才政策予以支持。例如,將其3—5篇代表作送外校專家審議,來看是否可申請到同等職位,如教授、上崗教授或副教授等。”孫立濤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