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做殘疾人創(chuàng)業(yè)服務 紀念日想約同學聚聚
畢業(yè)后,他在綿陽的一家互聯網公司做編輯,不過他并不喜歡這份工作,辭職后開始創(chuàng)業(yè)。2017年3月,鄭海洋與4人合伙,共同創(chuàng)立了“假先生”App軟件,“假”字是取“假肢”的“假”為名,專注于為殘疾人提供更好的醫(yī)療服務。該軟件連接社區(qū)、康復中心與醫(yī)生,為患者提供免費的App線上診斷,制定康復方案,是一項致力于幫助殘疾人康復的事業(yè)。或許他失去雙腿的痛苦激發(fā)了他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讓更多殘疾人走出陰霾。
鄭海洋曾經很抗拒媒體的鏡頭。地震后有媒體來拍攝,想讓他去操場上擺拍,他明白對方要什么,直接懟了記者:“不就是讓我們在一邊眼巴巴地看著其他同學上體育課嗎?”
現在,鄭海洋不再抗拒媒體,他會穿著印有“北川地震”字樣的白色套頭衛(wèi)衣,拿著一朵黃色的菊花,坐在輪椅上,讓攝影記者各個角度地拍攝。
他坦誠地說,一方面是考慮給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假先生”App作宣傳,另一方面,也是給大眾交一份答卷。
汶川地震給了他“夾縫男孩”的標簽,既然無法擺脫,索性把標簽牢牢地貼在自己身上,貼在“假先生”身上,讓更多人產生關注。
媒體一次次地找到他,希望能夠通過他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故事塑造出勵志的形象,那似乎就意味著從陰影中“走出來”,但大眾對于“走出來”的定義,鄭海洋始終很疑惑。“它其實不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慢慢淡化,只要提到‘地震’,這段記憶就會隨時涌現出來”。
他還想聽聽當時自己留下的“遺言”。鄭海洋記得,當時大家錄完音后,廖波把手機交給一名老師,請老師代為保管,等他們從廢墟中被救出后,那位老師卻告訴他們因為當時情況太亂,手機找不到了。“早知道就不讓廖波把手機交給老師了,如果在自己身上反而不會丟。”鄭海洋說起來頗為遺憾。“遺言”的丟失,似乎冥冥中告訴他們,要繼續(xù)努力地活下去。今年的地震紀念日,他說想約兩個同學聚聚。
文/記者 張子淵 實習生 梁璐
統(tǒng)籌/張子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