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4年前的偶遇,李永年,這名在青海東部山溝溝里代課20年的鄉(xiāng)村教師,恐怕到退休也不會想到,自己和山外的世界會有什么聯系。
2014年,半月談記者在一次采訪中遇到了當時48歲的李永年。當時黢黑瘦小的他正在上課,看到有生人來訪,趕忙安撫下十幾個頑皮的學生,把爐火捅旺,翻出幾個杯子使勁擦了又擦。
事出匆忙,記者沒有和李永年過多交流便離開了沒有手機信號的大山,但那個名叫拉蓋的教學點和李永年,給記者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4年后,記者重回那座位于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過渡地帶的卡力崗山,找到依舊守在教學點教書的代課教師李永年。幾杯咸澀的熬茶,不時搗亂的學童,一個關于堅守和信念的故事,伴隨著滿目的黃土和干冷的空氣被娓娓道來。
李永年:
你上次來,是2014年4月29日,我不會記錯的,這里一般沒有外人來,誰來了都是大事。這個教學點是去年新修的,新圍墻、新屋子,桌椅板凳都和縣小學的一樣,屋里有臺電視,黑板也大得很。
如今的李永年,已從當年代課的化隆縣阿什努鄉(xiāng)拉蓋教學點調到不遠處的日芒教學點。日芒教學點離縣城18公里,來時需要爬上卡力崗山,下坡后的第一個鄉(xiāng)就是阿什努鄉(xiāng)。
教學點一共11個孩子,一年級的3個,學前班8個。這兩年,學校條件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李永年過去三餐基本以土豆為生的日子,也隨著山下鄉(xiāng)中心小學建起大灶而結束了。
不變的,依舊是他的沉默和內向,如同大山里的小草,若遇風吹,才會抖動彎腰。
翻修一新的日芒教學點的院子里,李永年和學生們站在國旗下合影
李永年:
去年,大女兒考上了大學,江西南昌師范大學,可能我做教師對她有影響。考得不算理想,本來想考重點師范類本科,可以免學費。籌錢太難,我和她說,你在保證吃飯的情況下,能不花的錢就別花了,家里就這么個條件。
我一個月代課工資2000元,要給大丫頭1500元。二女兒、三女兒還在讀小學,學費和營養(yǎng)餐國家都包了,等老大讀出來,我再一個個地供。
半月談記者:經濟壓力這么大,為什么一直選擇做代課教師?
李永年:
我老家在樂都縣淺山地帶,不算太遠,可是回一次也得繞上大半天。地太貧,也沒啥收成,原本在老家村里當了8年代課老師,后來別人介紹我來化隆教書,已經12年了。
我也去過新疆那邊打工掙錢,我不是那塊料,眼睛近視得太厲害,拌水泥眼鏡還掉進了池子里……我是高中畢業(yè),上學把眼睛熬壞了,就教書還行,湊近點看就是了。
我性格不好,內向,出去做營生也不會講話。教孩子還可以,孩子干凈純潔,學得認真,我就有成就感,學得越好我越高興……
我已經教過500多個學生了,有走出大山考上大學的,有的還回來看我,高興得很。娃娃們在我這讀書認字,大人們也尊敬我,回到老家,也沒人小瞧我,受尊敬。我老家村子里共產黨員不多,我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