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夫"
拉板板車賣書為生
先生不忍 資助他寫《西夏史稿》
“1938年,徐中舒在川大歷史系講《殷周史料研究》一課,這是吳天墀在課堂聽講的筆記。此筆記曾經徐中舒調閱,間有增改,就是徐中舒的親筆。1966.6.5。記。”翻開筆記,首頁頂處這段話映入眼簾。徐亮工說,經過字跡比對,這段說明為吳天墀親筆所寫。為什么在時隔28年后,要專門加上這段說明?為什么行文極其中性,在文中直呼老師的名字?徐亮工猜測,這段富有深意的話語原是吳天墀為了在動蕩年代,期望抄家焚毀書籍之人能高抬貴手,以求筆記的完好無缺。
而在此前,吳天墀的命運也幾經坎坷。
1938年,四川大學畢業后,吳天墀留校在歷史系擔任助教。次年,由于川大的反對程天放風潮,吳天墀受牽連未被續聘。之后,他擔任過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的秘書,撰寫講演稿。之后任省立雅安圖書館館長、蘆山縣任縣長,還兼了縣立中學校長。抗戰勝利后,重新回到川大教書。
在50年代,吳天墀因歷史原因失去了工作,一家大小五口的生活立即發生問題,吳天墀就干上了體力勞動。開初是與人共拉一輛板板車,其后又單獨一人拉木架車。因為高度近視,他戴著一副酒瓶底深的眼鏡拉車,但文人書生哪能拉得動重車?他尚年幼的兒子便在一旁幫忙推車。
生活的舉步維艱,使得愛書如命的吳天墀也不得不將自己精心愛護的藏書賣于舊書店。
一日,川大一位青年教師急匆匆跑到徐中舒先生面前,將一本書遞給他,“徐先生,今日我去一舊書店淘買,竟讓我買到了這一本書,猶記得吳天墀曾是您門下的得意弟子,他也是個愛史成癡的好苗子,怎地現在居然以賣書為生?”
徐中舒立即和王恩洋、蒙文通教授協商,三人因愛才心切,將吳天墀召到身邊:“天墀啊,車夫雖是個能討生活的職業,但你的才智怎能僅僅止于此步?所以我們三人一致建議你試寫西夏史,相信你能為西夏史的研究貢獻自己的力量。”并且決定每人每月資助他10元錢。
于是從1955年起,吳天墀就在徐、蒙、王三位先生的支持下,大著膽子干了起來。在編撰中,由于沒有圖書資料,是蒙文通設法解決的。吳天墀每天找書閱讀,抄寫材料,對一些問題又不得不進行思考辨別;其外還得從頭學習馬列主義的唯物史觀。通過學習,自己不但從中逐步得到了提高,也對西夏史產生了濃烈的興趣。
1980年12月,《西夏史稿》一書終于出版,徐中舒先生還為此作了序。這本書一經出版立即轟動國內外,被徐中舒稱贊為“給荒蕪寂寥的西夏史園帶來了春天的氣息”。隨后,川大為吳天墀調整住房,在搬家的過程中,吳天墀看到了這本筆記,繼而將它交給恩師徐中舒,他認為這本筆記在徐先生那里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1991年徐中舒去世,家人想將先生大量的書籍資料捐贈給川大。捐贈工作在1978年后得以進行,在此期間,徐先生故居一直無人居住,頻頻遭到小偷光顧。徐中舒的一部分藏書在這期間被盜,流入交易市場,這本筆記亦在其中。
一天,川大檔案館的一名工作人員找到徐亮工,“徐教授,這筆記是我在送仙橋買到的,一翻開就看到了徐老的名字,所以我拿來給您看看。”
徐亮工感嘆道:“這本筆記被賦予的意義甚至大于它本身內容所有的價值,幸好它完好無損地回來了。”(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賴芳杰實習生熊紫琪攝影雷遠東繪圖羅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