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9歲開始跳級,小學只念了3年,中學只念了4年,14歲就上了大學,被譽為神童。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進入大學之后,因為比班上的同學小四五歲,讓他跟班上同學的交往都成了問題。大四那年,因為多門功課不及格,他被學校責令退學。在媒體的追蹤下,相關部門又“網開一面”,讓他重新回到大學校園。他就是當年備受關注的神童王思涵。
如今,30歲的王思涵已經習慣了遠離聚光燈的日子。在他看來,當年的“神童”稱號讓他背負了太多的壓力。如今,他只想過平靜的日子。他說,公眾熱捧神童只會“捧殺”神童。
1987年,王思涵出生于沈陽市鐵西區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是下崗工人。兩夫妻下崗之后到了一家私營企業打工,每月工資只有2000多元。日子雖然苦了點,但因為家中有一個神童兒子,兩口子都覺得臉上有光。王思涵5歲時就懂得100以內的數學計算。
貧寒之家沒有電器
王思涵就讀的東北育才中學在沈陽名氣很大,也是中國最早開展超長兒童教育的學校之一,家長們都以孩子能考上這所學校而感到光榮。
學生要上這所學校,需經過三輪考試,學校實行小班制,每班只有十多名學生。學校的宗旨是“快出人才”,它只招收11歲以下的孩子,在這里學習4年后,15歲以前考上大學,19歲之前本科畢業。1997年,10歲的王思涵經過層層選拔考上了育才中學少年班,他是班上最小的孩子。
班主任邱發文在一次家訪中了解到王思涵貧寒的家境,“家里沒有任何電器。沒有電視、冰箱、洗衣機,甚至連一臺電風扇都沒有,一個‘熱得快’算是家中極少見的一件‘電器’。”
王思涵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高中時的他,每天只能睡5個小時。
洗碗被父親狠批
2001年8月,14歲的王思涵以572分的高考成績考進沈陽本地一所大學的自動化專業。王思涵的母親楊虹(化名)告訴記者,兒子當時被譽為神童,夢想是考清華,她也一直相信兒子能上清華大學。王思涵當時的高考成績高出重點線60分,完全可以上一個更好的大學。但這時,沈陽工業大學的領導找到她,許諾了包括減免學費在內的諸多優惠條件,這對全家很有吸引力。
雖然兒子有些不甘心,一直想著他夢寐以求的高校,但看到家徒四壁的境況,最終還是選擇去了那所學校。讓楊虹沒想到的是,王思涵進大學以后,由于種種原因,學校并沒有實現當初免學費的承諾,“可能是兒子后來的學習成績并不好,并沒有帶來‘神童’的效應,學校也有些失望吧。”
為了不欠學校一分錢的學費,楊虹賣掉了房子,搬進了一間只有10平方米的出租屋,月租金不到500元。
王思涵的年齡要比班上的孩子小4至5歲,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他在家從來沒有做過家務,我們也不讓他做家務,洗碗、洗襪子這些他都不會。有一次他本來想要自己去洗碗,卻被他父親狠狠批評了一頓,再也不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