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貴州黔西縣金蘭鎮瓦房村華山小學的二樓,視線可以越過圍墻俯瞰烏江上游支流錯界河,河水碧如翡翠。河面上偶爾有舟子緩緩漂過,那是下游幾個苗寨有人家載了雞豕到鄉場上換些油鹽用度。
楊紹書扶著孩子走在山路上。韓賢普攝
那幾個苗寨有20多個學生在華山小學就讀,他們往來學校是坐不得舟子的,一來舟子太小,只載得下兩三個人,二來也有安全方面的考慮。行不得水,那只有走路了。旱路本來是沒有的,多虧了同樣出身于苗寨的老師楊紹書,用鐮刀和鋤頭攀著船頭山辟了一條小徑出來。
“4公里的山路,最高船頭山、最險蜂子崖,楊紹書老師每天帶著學生往返一遭,硬生生被他們蹚出一條小道來。”金蘭鎮教管中心主任姚云說。
一個老師的雙語教學點,為了踐行諾言他堅持了18年
楊紹書是瓦房村幾個苗寨里第一個邁進中學大門的人,本也可能是第一個走出這大山的人。“第一次是無奈放棄,第二次是主動想著留下來。”楊紹書說。“第一次是無奈放棄”,講的是他1976年升入初中的時候,家里實在是湊不出5元錢的學雜費,在學校待了半年就回家扛起了鋤頭。
孰料,原公社書記彭正祥找上門來。楊紹書還記得那是1977年8月份的一個雨夜,“上午出門還頂著日頭,這地方難摸得很。”開門的正是16歲的楊紹書。
彭正祥說:“我曉得,你是楊紹書,是鋤頭好耍還是筆桿子好耍?”看楊紹書一怔,彭正祥又接著說,“以后不要下地干活了,在家里辦個識字班,我給你記一個壯勞力工分。哦,我是公社的彭正祥。”
聽見彭正祥三個字,楊紹書才回過神來,忙不迭地點頭。這時父親從里屋披了外衣出來,操著一口苗語要拉彭正祥住下。彭正祥擺擺手,“聽不懂你說啥,教書的事娃子應了,回了。”
“娃子應了”,打小慣被長輩呼來喝去的楊紹書看著彭正祥風風火火的背影,心里有股莫名的感動,把這當成了公社書記和他訂立的一個諾言。
一個月后,楊紹書的識字班便在自家的堂屋開張了。找木工刨了一張木板刷上墨汁就是黑板,兩塊木條搭上磚頭就是課桌。條件雖然簡陋些,好在不收學費,當天就有9個孩子來報名。楊紹書既教數學、又教語文,既教漢語、又教苗語,這個只有一個任課老師的雙語教學點前后堅持了整整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