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書在上數學課。韓賢普攝
斬荊棘、搭藤索,他用雙手開出上學路
“1981年包產到戶,不記工分了,公社又幫我轉成了民辦代課教師,比種地收入高。”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他的工資已沒法維持家里四個孩子的開支,楊紹書也曾在暑假跑到廣西去挖煤。
“你問我當時有沒有動搖,說沒有是假的,但總是忘不掉彭書記那晚的背影,開學時間一到還是趕了回來。”彭正祥已于1985年病逝,楊紹書搖搖頭,“如果彭書記知道我不干了,不知道怎么看我。”這就是楊紹書所講的“第二次想著主動留下來”。
1995年,楊紹書的教學點合并到了如今的華山小學,他也成了華山小學的一名民辦代課教師。學校的辦學條件變好了,可怎么上學卻難住了楊紹書和他的10多名孩子。華山小學距離華崗三組有4公里左右,有且只有一條“毛狗小道”,深藏在大山之中,荊棘密布、雜草叢生。這樣的上學路,別說年幼的孩子們,就連大人們走起來也艱難。
楊紹書沒有被這些困難嚇倒,他帶著鐮刀、鋤頭,斬荊棘、刨石梯、搭藤索,硬生生用雙手給孩子們開出了一條小道。這些年來,每隔一兩個月,他都要帶上工具對這條小路進行清理,方便孩子們上學。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楊紹書帶著苗寨里的孩子們出山、進山,22年來走過的路程大致相當于繞地球赤道一圈。天雨路滑,他就把走不動的孩子背在背上;有的孩子餓了,他隨身攜帶著干糧。正因為有了楊紹書的堅持,從1977年開始,華崗三組的適齡兒童沒有一個在小學階段失學、輟學。
“華山小學可以沒有校長,但不能沒有楊紹書。”華山小學校長王毅說,學校現在53名學生中有22個是苗族孩子,而6位老師中只有楊紹書一人通曉苗語。“苗族孩子從學前班到一、二年級,都需要在楊老師的輔導下進行語言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