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了解更多的蟈蟈品種,他又遠赴云南考察,在西雙版納觀察了多種不同顏色、種類的蟈蟈,為以后制作《蟈蟈白菜》做了鋪墊。在藝術家們的耐心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秦三杰的絹藝制作技術變得更加精湛。
“絹制過程非常繁瑣,制作時還要閉著氣,特別考驗耐性。”說起為何對蟈蟈情有獨鐘,秦三杰說,蟈蟈象征著吉祥如意,唐伯虎就曾畫過“白菜蟈蟈”。“所以我下決心做好蟈蟈,讓這門藝術給更多的人帶來好運氣。”
制作《蟈蟈白菜》時,秦三杰必須戴著眼鏡,透過放大鏡進行制作。為了制作蟈蟈的一根須,通常要忙活40道工序。光一根腿上的刺兒,就要一絲絲排上兩三天的時間。“不同的蟈蟈其須并不相同,有覓食的、備戰的、喝水的、休息的,都要精益求精,一點都馬虎不得。”
雖然白菜做起來工序比蟈蟈少,只有48道,但白菜也同樣需要用絹經過一系列的流程做出來。“地里長一棵白菜一般需要兩三個月,做一棵精致的《蟈蟈白菜》需要同等、甚至更長的時間。”秦三杰打趣說。
秦三杰制作的絹藝制品講究氣、韻、味、趣。他的代表作《蟈蟈白菜》一經展出,先后被國家、河南省、安陽市等博物館收藏,并獲得了國家外觀設計專利。
1986年,著名書法家啟功看到《蟈蟈白菜》欣喜不已,隨即詩曰:“蟈蟈鳴聲聞千里,大地似錦百財聚。童叟喜取百年樂,詠唱祖國富強曲。”
一次,一位臺商見了秦三杰的制作的絹蟈蟈,便用手去抓,但蟈蟈沒有一絲動彈。旁邊的人告訴他,“那是只假的,是用絹制成的”。當商人確信這是只假蟈蟈時,大聲驚嘆道:“絕了!和真的沒什么差別!”商人當即與秦三杰簽下了購買絹蟈蟈的合同。
在廣州交易會上,秦三杰帶去的近200只絹蟈蟈被外商搶購一空,并榮獲了手工藝品金獎。隨后又多次斬獲大獎,數家媒體隨之對“秦氏絹藝”予以報道。
2007年2月,“秦氏絹藝”被正式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面對諸多榮譽,秦三杰深有感觸地說:“藝無止境,追求為高。”他要在有生之年讓“秦氏絹刻”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