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妖魔化“間隔年”
王思涵在摩洛哥撒哈拉沙漠
“2016年7月11日,約旦敘利亞邊境難民聚居點,三公里外就是敘利亞的邊境,他們很想回到家園,但是戰爭遙遙無期。”
2016年8月,結束了自己“間隔年”的王思涵又回熟悉校園和課堂,總是想起在約旦敘利亞邊境看到的這一幕。
“剛剛回來的時候天天都還處在一個很興奮的狀態,每天和一群朋友聊‘間隔年’里環游世界的見聞。”王思涵說,自己那個時候其實還沒有從“在路上”的狀態中走出來,慢慢的,等他又坐回課堂、開始交作業寫論文的時候,他才意識到其實普普通通才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重新拾起自己不感興趣專業的書本,交著自己曾經認為毫無意義的作業,王思涵說自己經歷一年的“間隔年”后,心態有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話,我可能會覺得這學這個專業交這些作業很煩很無聊,但是現在經歷過一次間隔年之后,我發現自己的心態變得包容起來,目標變得明確起來。原來我只是覺得自己所學專業很無聊,但我不知道該怎么改變也不敢改變,但這次回來之后,我明確了我之后要堅持自己興趣愛好——攝影。”
一年前,王思涵在出發前曾和自己約定,要用一部影片、一張專輯、一套明信片、一本書,來記錄自己的“間隔年”以及前后的心路歷程。
準備寫書記錄“間隔年”的王思涵在翻閱國內一些“間隔年”相關的書籍和文章后,發現很多人把“間隔年”妖魔化了,“我看過一些關于講述‘間隔年’的書和文章,我覺得都很妖魔化這個概念。‘間隔年’其實不是一個很酷的事,但大多數人只會去關注別人‘間隔年’里最精彩的事,而不會考慮其中也有苦悶和無聊。我回來之后也有很多人跟我說他們想去‘間隔年’,我會跟他們說你要考慮好,‘間隔年’也要付出很多代價,就像我也有過后悔也經歷過驚險,所以真的要做好承擔后果的準備,我覺得要理性看待‘間隔年’。”
王思涵說,回歸到原來的生活他并沒有感覺到失落,而是對原來自己曾經不喜歡的生活變得更加包容,“我覺得選擇‘間隔年’的人都會有一個預期,不論這一年你過得好與壞、平淡或精彩,你最終都還是要回到真實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