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時間,兩萬海里,四大洲,到過富裕的歐美國家和貧苦的國家,體驗過拉斯維加斯的夢幻,也親歷過約旦以色列邊境的難民營。
“在路上的日子,生活總是顯得沒有任何重復,遇見新的人新的事,這也是我一直向往的生活方式。然而人不可能總是寄托于在路上的時光,更多時候總是需要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中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2013級學生王思涵在記錄自己“間隔年”的攝影作品集《我覺得人生可能很難遇得到這樣的一年吧》的開頭這樣寫道。
2015年10月,大三結束后的王思涵向校方申請了一年的“保留學籍”。2017年1月8日,回想起起自己選擇“間隔年”的初衷,王思涵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坦言:“進入大學后,發現我對我所選的專業(環境相關)并不感興趣,我喜歡攝影,但卻沒有勇氣放棄我的專業,讓我十分苦惱,當時感情上遇到的挫折也讓我十分迷茫,多重原因的結合讓我決定要拋開原有的環境,出去看看。”
“間隔年”(Gap Year)是指青年在升學或畢業后工作前,做一次長期旅行,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這一概念起源于西方國家,近兩年也受到中國學生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討論。
王思涵說,“在路上”的這一年,自己的確收獲了很多一生難忘的記憶和感悟,但在行程中遇到危險和低落的心情也是難以避免的,“‘間隔年’真的沒那么酷,我覺得很多書和文章都有妖魔化‘間隔年’這個概念。我的‘間隔年’結束之后,很多人也會來跟請教‘間隔年’的經驗,原來的我可能會說‘想做就去做’但現在,我會建議還是要理性看待‘間隔年’。”
美國 中途島號航空母艦
因為迷茫所以出發
“2016年1月1日,美國拉斯維加斯,和每一個新年第一天一樣,總是滿懷希望,去實現那些還沒有完成的愿望。”
2013年,來自云南省玉溪市的王思涵高考考入北京大學,“我跟大多數中國學生一樣,當時只知道要考個好大學,對自己要選什么專業其實并沒有想法。”王思涵說,最終自己是在家人的建議下選擇了自己并沒有任何概念的環境相關專業。
漸漸地,王思涵發現自己所學的專業并不是自己的興趣,日復一日面對自己并不喜歡的專業,他開始懷疑自己學習的意義所在。
“進入大學之后,我發現其實我真正喜歡的是用相機記錄生活,從一開始一臺索尼的半幅入門級相機到后來的佳能5D2全幅相機,我覺得我在攝影中找到了真正的快樂。”王思涵對澎湃新聞說,他在發現攝影才是自己的真正興趣之后,就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自己還開辦了一個與攝影相關的工作室,但他對攝影的熱愛并沒有緩解他對本專業學習的迷茫,“我對我所學專業越來越提不起興趣,但我也沒有轉專業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