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留住本校的優秀研究生,蘭大也想出了對策:在大三時就開始給學生做工作,讓學生提前了解導師們的工作,并設立獎學金獎勵留下來的人。薛德勝說,其實這樣做有違國家政策,但他們實在是出于無奈。
張浩力則表示,這一政策確實收到了成效,今年他們的研究生外流得少了,但問題是,留下來的學生大多數都是保送生里排名靠后的,真正的尖子生還是走了。薛德勝對此也深感憂慮,他深知金錢獎勵并非長久之計,研究生是大學科研的主力軍,優秀研究生的外流,直接影響大學科研的質量與水平。
暑期來臨時,在蘭州大學門口,一些有意擔任家教的學生排起長隊等待家長。
“夏官營大學”
從蘭大本部出發,在經過一個多小時穿越荒山和農田的車程之后,才到達蘭大榆中校區。站在校門口,舉目所及,天蒼蒼,野茫茫,遠處連綿的黃土山腳下,一片新蓋的鋼筋水泥建筑拔地而起。這個時候,就不難理解校長王乘所說的一個數字了——蘭大平均每年有36名本科新生退學。
榆中校區是蘭大本科生集中生活和學習的地方,位于距離蘭州市區45公里的國家級貧困縣榆中縣的夏官營鎮。這里原是蘭州軍區空軍司令部廢棄的機場,四周荒無人煙。它唯一的鄰居,是西北民族大學新校區。自兩校于新世紀之初在這里建了校區之后,如今校門口也漸漸發展出一條商業街來,但仍十分衰敗,周圍幾乎看不到人影,與中東部地區的大學城完全無法同日而語。
由于榆中校區的存在,蘭大被戲稱為“夏官營大學”。有人惡作劇地在網上發了一張沙漠里騎駱駝的照片,說蘭大學生要持駱駝證騎駱駝才能上課。
蘭大學生們則調侃地說,要想談戀愛,就只能去爬學校后面的萃英山。“萃英”名字雖好,可實際上并無英萃林茂的景象,那只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荒山。近幾年,由于蘭大師生連年上山植樹,這才使萃英山有了些許綠色。
為了降低學生們心理上的落差,蘭大后來將大四學生搬回本校區。但由于校舍不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只能擠在8人一間的宿舍里。“蘭大學生的住宿條件可以說是985高校里最差的。”王乘如是說。
榆中校區不通公交車,全靠蘭大自己的30輛大巴車往返接送師生。蘭大老師上完課就坐校車趕回市區,造成學生與老師之間缺乏交流,同時,低年級學生與高年級學生及研究生之間也缺乏互動。
學生考上蘭大以后,立即被送到這樣一個閉塞、與社會缺少交流的孤島式校園里。乙肝病毒受體的發現者、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文輝,就是甘肅榆中縣人,畢業于蘭大醫學院。他表示,自己在招研究生時,發現蘭大學生的優點是踏實、勤奮,但在眼界和見識方面,不如國內其他名校的學生,“起點較低,一開始容易吃虧。”此外,他中學時曾騎車去當時的蘭空司令部游玩,畢業后聽說蘭大把本科生搬到了那里,就感到不妙。“大學本應是一名學生完成城市化、社會化過程的地方,但在榆中校區顯然不能完成這一目標。”
據統計,蘭大學生有60%是農村生源,50%的學生來自西部省份,此外有30%是貧困生。王乘說,很多西部來的農村學生從小到大都沒怎么去過城市,好不容易考上了蘭大,以為可以好好見識一下“大城市”,結果到了學校才發現,到的是一個比家鄉“更農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