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成立于1945年。民國時期的蘭大,無論在規模還是名望上,都無法和中東部地區的大學比肩。它真正開始在中國高教版圖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在1949年以后。
1954年,蘭州大學成為14所教育部直屬綜合性大學之一;1960年,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在西北地區是唯一的一所。
蘭大是當時國家戰略的直接受益者。畢業于該校中文系的專欄作家十年砍柴曾做過10年的教育記者,他在回憶母校的一篇文章中寫道,“蘭大得益于強大到遠邁歷朝的行政力量,短時間內,集權的政府效率高于民主的政府,不需要談判和博弈,用政府那只大手,就能讓人、財、物流向貧瘠的西北。新政權全面學習蘇聯,處于版圖腹心的蘭州成為重要的重工業基地,高等教育的資源也因此向蘭州大學傾斜。”
那時候,蘭州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城市。在“一五”計劃中,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中,有7個在蘭州。蘭州石油化工廠、蘭州煉油廠這兩個后來被稱為“共和國石化長子”的大項目的上馬,急需石化領域的人才,蘭大化學系因此得以成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學科。
已故中科院院士劉有成在其訪談錄《一生執著自由基》里回憶,1954年,他排除阻撓,從美國芝加哥大學回到新中國,等待政府分配工作。當時的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好幾所高校都向他發出了邀請,但高等教育部的一位司長找他談話,說蘭大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幾所大學之一,希望他到蘭州去。
當年,像劉有成這樣學成回國的海歸人才,被中央政府分配到蘭州大學工作的還有很多。他們后來大多成為蘭大各學科的頂梁柱與國內學界的大腕。
為支援蘭大建設,當時的高教部還把復旦大學有機化學專業并入了蘭大,并且從東部地區的復旦、南大等高校調來一批教師和研究生,又從北大分配來一批研究生,使得蘭大化學系的師資力量瞬間變強。如今,化學系仍舊是蘭州大學科研實力最強的專業,在全球學科排名中進入前1 。
蘭大發展歷史上的奪目光輝,與其兩任校長不無關系。蘭大歷史學院教授、《蘭州大學校史》主編張克非介紹說,在蘭大歷史上,有3位對學校發展起到過關鍵作用的校長。除了民國時期的學校創始人辛樹幟,還有文革期間被迫害至死的江隆基,以及文革結束后的第一任校長劉冰。
江隆基是一位真正的知識分子和教育家。1959年,他在“反右”運動中受到沖擊,從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的位置上被“貶”到蘭大擔任黨委書記兼校長。當時,除了像劉有成一樣分配到西部來的,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和江隆基一樣是被“放逐”到蘭大的。江隆基在蘭大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堅守教育的底線:“尊師重教”。
當時,蘭大文科已經被砍掉,歷史系歸于西北師范學院。蘭大歷史系第一人趙儷生被發配到鄉下開荒。1961年,趙儷生的二女兒從蘭州附近的山上不慎滑落喪生。行政級別比甘肅省委書記高半級的江隆基得知后,通過省委發電報,通知趙儷生返城。隨后,江隆基又設法恢復蘭大文科,指名趙儷生為本科生開基礎課,講授《中國通史》。就這樣,差點在鄉下餓死的趙儷生撿回了一條性命,后來成為蘭大人文學科的一面旗幟,為蘭大培養出許多優秀學生,著名學者秦暉、金雁伉儷就是趙儷生培養出來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