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母請愿對判決結果影響有限
江歌案將于12月11日在日本開庭,除了在線上發起了請愿書,江母還遠赴日本,一邊等待開庭,一邊在街頭舉行請求判處兇手死刑簽名活動。
在“永山基準”中,“社會影響”作為量刑考量因素赫然在列。
自1950年以來,日本僅有13例造成一人死亡的罪犯被判處死刑的案例。
而有33萬人參與請愿判殺人犯死刑的是2007年的名古屋暗黑網站殺人事件,這也是江歌媽媽發動請愿的參考來源。
有媒體指出,輿論的空間到底有多大、法官采不采納公共輿論的意見,其實非常有限。
因為日本相關法律規定,裁判員和法官只能根據法庭調查的證據進行量刑判斷。
同時也有司法領域學者介紹,民意判斷在刑事司法中的影響不大。2009年5月日本開始實施裁判員制度,改變了之前的精密司法模式,將普通民眾的意識與判斷引入到刑事司法之中。
由于死刑案件屬于裁判員審判的范圍,所以社會輿論與學界都擔心在民意介人死刑裁量之后,會導致死刑的擴大適用。
根據日本最高法院的統計,2009年至2016年,在8969名被認定有罪的被告人中,有27人被判處死刑,平均每年不到4人,其中因殺人罪被判處死刑的有11人,因強盜致死傷罪被判處死刑的有16人。
跟2009年之前的數據相比,無論是在罪名范圍上還是在適用數量上,普通民眾介入死刑案件并沒有導致死刑適用的擴大化,反而是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