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老頭子,看書都快看‘癡’了。”每周五,是江蘇如皋市如城鎮十里社區陳召余的書友見面日,老伴兒嘴里絮叨著,一邊幫他將水杯、書、老花鏡等物件歸攏裝袋。
“忙活大半輩子,總算是有了個愛好。”剛過中午12點,78歲的陳召余幫忙拾掇完家務后,忙不迭脫下膠鞋,換上襯衫,提上書袋,踏上自行車,直奔書屋而去。
一公里外的十里社區農家書屋內,72歲的管理員徐遠桂是本地人,他剛剛整理完一周的借閱登記表,將歸還的書刊分類、碼齊、入架。記者發現,每本書都貼著一張手寫版“身份證”,“最初那會兒書不多,整理起來容易,盡管現在書多了近一倍,倒也沒出過差錯。”對于什么書屬于哪類,什么書該擺放哪層,徐遠桂門兒清。
2009年,十里社區農家書屋剛成立,地方不大,只有2600本書籍,如今增加到4684本。每本書都由徐遠桂親手打理,讀者除了村里的孩子,便是田間地頭的村民。為了鼓勵大家多讀書,徐遠桂還成立閱讀小組,每周五便是村民的書友見面會,大家分享讀書心得,聊聊身邊的新鮮事兒,這支閱讀隊伍由一開始的兩三人,發展成現在的20多人。“盡管他們文化程度不高,閱讀熱情卻很高。”徐遠桂告訴記者,名人傳記、時事新聞,大伙兒愛看也愛聽,十里八鄉的百姓故事尤其受歡迎。
“上回那個企業家回鄉修路的故事可講到我的心坎兒上,過去咱們村也是泥路、石子路,老一輩都被困在地里。”陳召余告訴記者,如今四通八達的村道把希望帶進了村,他家的盆景一車車往外運,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以前三畝地種樹苗,風險大,遇到價格不好或者自然災害,一年到頭等于白忙活。”過去陳召余家靠種地,一年收成1500元,孩子們在外打工才勉強維持生計。農田被征收后,土地被改建成廠房,老兩口如今旱澇保收每月2500元,幫著兒子兒媳做盆景生意,每年收入至少10萬元,孫子孫媳在附近工廠上班,每月還有穩定收入8000多元。
農民農忙之余能看閑書,這之前陳召余想都不敢想。除了自己閱讀,陳召余還將讀到的故事、聽到的“新聞”講給街坊四鄰聽,抗戰故事、病蟲防治、歷史傳記沒有他講不好的。“這個老陳頭,是咱們村的‘名嘴’,新鮮事、好政策,他都知道。”村民汪滋銀說,他看得多、懂得多,大伙兒都信他。
屋內,書香陣陣,幾張板凳,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沉浸其中,好不快意。
“你別看我一把老骨頭,騎著這輛自行車,全村706戶都愛聽我說故事,街坊鄰居有個事兒,也總叫我去評評理。”在徐遠桂的推薦下,陳召余從讀剪報到訂閱《揚子晚報》,從一知半解到如今村民閱讀小組組長,閱讀這件事兒他堅持9年,社交圈擴大不少,老年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有趣。
像這樣的農家書屋,如皋有近60個,一間咖啡屋就可以成為一個閱讀角,自助圖書室更是為百姓提供24小時閱讀便利。陳召余正準備開始閱讀四大名著,為即將上小學的重孫多普及中華文化。他表示,這輩子愿為小組成員講好故事,更為村民講好新時代的小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