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2月28日電(記者孫亮全、胡靖國)正月十三上午,山西省沁源縣李元鎮的元宵文娛匯演把街道堵得水泄不通。全鎮13個村的2000多名群眾參與了演出,這在只有8000多人的李元鎮,算得上規模宏大。
“只要能出來的都出動了。”李元鎮副鎮長宋慧說,鎮里每年春節都會舉辦類似的演出活動,節目都是村民自編自排。
挑高、鑼鼓、沁源秧歌等節目紛紛登場。在這次演出之后,他們還要選出一個最好的沁源秧歌作品,代表鄉鎮在正月十六參加縣里舉辦的元宵節系列文藝活動之一——沁源秧歌展演。
沁源秧歌是在沁源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傳統戲曲劇種,融詞、舞、曲為一體,2009年入選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農村文化生活的豐富,這個一度沒落的傳統民間藝術,開始重放光彩。
據沁源縣文化館館長孫樹青介紹,沁源秧歌的起始時間已無從考證,民國版沁源縣志中有“沁地君子詠歌風雅”“陶唐氏之遺韻猶有存焉”等記載。由于各種原因,上世紀90年代沁源秧歌劇團被迫解散。“人們唱起了流行歌,跳起了現代舞,唱沁源秧歌的人越來越少。”
2009年沁源秧歌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年當地就又重新組建了沁源秧歌劇團。“文化是魂,唱多少流行歌曲,那也是別人的,用方言俚語唱出來的沁源秧歌才是我們自己的。”孫樹青說,為了傳承這項藝術,他們采取進校園、進老年大學的方式,由非遺傳承人教授這項技藝。
與此同時,當地政府還通過舉辦秧歌大賽等方式,激發民間的傳承活力,如今,全縣沁源秧歌團隊已發展至近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