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漢劇因唱腔悅耳動聽,韻味無窮,被客家人親切地稱為“家鄉戲”,而它的聲音也早已經被牢牢刻在客家人的文化中。
閩西漢劇《二度梅》彩排現場
日前,福建日報全媒體推出“文脈頌中華”系列專題報道,獲得網友的普遍好評。目前,“文脈頌中華”系列專題報道推出第三期原創視頻《漢調楚腔曲婉轉 劇承百年韻流芳》。
閩西漢劇,是流行于福建西部的地方戲曲,至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是福建六大劇種之一。據傳,清雍正、乾隆年間徽班南下,傳到福建閩西和廣東,為了與當地的戲曲區分開來,故稱“漢劇”。
閩西漢劇因唱腔悅耳動聽,韻味無窮,被客家人親切地稱為“家鄉戲”,而它的聲音也早已經被牢牢刻在客家人的文化中。
婉轉甜美 曾一票難求
閩西漢劇唱腔以西皮、二黃為主,兼用部分昆腔、高腔、吹腔、南詞北調,并吸收了大量在閩西、閩南廣泛流行的民間小調和佛教、道教曲調。
“相比于高亢激昂的京劇,南方人更喜歡婉轉的漢劇,感覺很甜很美。”閩西漢劇傳習中心青衣演員沈亞婷說。今年28歲的她,學習漢劇已經有15年,而引領她一路堅守的,就是閩西“漢劇皇后”——鄧玉璇。
今年81歲的鄧玉璇老師唱了63年漢劇。回憶起閩西漢劇的輝煌,她記憶猶新:“我們這個劇團輝煌的時候,有觀眾為了買票打架,還有人拿凳子磚頭排隊搶第二天的票,這在當時很平常。”
隨著信息和科技快速發展,在多元化娛樂形式沖擊下,漢劇和其他傳統老手藝一樣,面臨著傳承人才斷檔、演出團隊不穩定、觀眾群體老齡化等困境。
“現在不要說賣票,就是請人家進來聽,還要發紀念品才行。到這種程度,你說我擔憂不擔憂?”鄧玉璇說。
入選非遺 被保護更需被傳承
2006年,閩西漢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斷檔了近20年的閩西漢劇再次出現在大家的眼前。紛繁復雜的臉譜身段,久遠的動人故事,喚醒的不只是對一方舞臺的記憶,還有對這門傳統藝術的傳承責任。
一直以來藝人師帶徒、團帶班、口耳相傳的傳承方式,顯然已不夠。為傳承閩西漢劇,中央、省文化廳搭建“國家藝術基金”“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福建文藝發展基金”“福建省地方戲曲扶持專項資金”等資金申報平臺,鼓勵地方劇團申報項目,扶持文藝項目建設。
自2013年起,省文化廳、省財政廳以政府購買演出的形式,鼓勵、扶持地方非遺劇團開展“文化惠民·周周有戲”公益演出,每年至少完成102場演出。龍巖市漢劇傳習中心還組織相關人員編撰出版《閩西漢劇叢書》,推廣宣傳閩西漢劇。
在政府和傳承者們的推動下,閩西漢劇薪火相傳。“從2013年到現在,每年進到社區、校園、軍營演出,基本在150~200場之間。”閩西漢劇傳習中心主任劉佳柳說。(見習記者 江茗茗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