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背景】新世紀之初,福建人民的餐桌和全國人民一樣面臨著新困擾: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改善,食品供給雖無數量之憂,但存安全之虞。一些水源和耕地受到污染;一些農副產品中有害殘留物超標嚴重;畜禽養殖和食品加工過程中一些企業使用過多抗生素或違禁使用添加劑、激素等,食品中有害殘留物增加;食品加工、運輸、儲存等環節的設備落后,缺乏有效的檢測手段,食品后續污染問題日益突出……2001年,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在全國率先提出并親力親為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建立全程監管體系,守護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為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關系我國13億多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抓得緊而又緊。”2017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對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時間回到16年前,習近平正是在福建打響全國治理餐桌污染的第一戰。“人民關心的事情就是我們關心的事情,人民群眾不放心的事情、不滿意的事情就是我們的過失所在!”2001年,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談及這項工作時的一席話,至今聽來,仍擲地有聲。
“現在再來回想十多年前習近平倡導并推動的這場‘民生戰役’,依然能看出他的改革魄力、首創精神和為民情懷。”鐘安平說。
鐘安平,2013年退休的原省經貿委副主任、省食安辦主任,這場戰役的見證者與親歷者。
“瘦肉精是當時老百姓餐桌上的‘公敵’。2000年5月,福州組織了一次抽檢,結果令人咋舌——定點屠宰場的瘦肉精檢出率高達76%。”鐘安平說。顯然,這就是習近平口中人民群眾“不放心、不滿意”之事。餐桌污染,不能不治。
“餐桌污染問題若得不到解決,我們就無法向全省人民交代,就意味著失職。” 習近平說。
2001年2月,新華社接連刊發兩條反映省外餐桌污染的報道。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閱后立即作出批示:“餐桌污染是一個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活安全,關系我省農產品能否擴大國內外市場和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的大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此前不久,省政協委員金鐵平在省兩會期間提交的“加強食品衛生的管理、檢查和監督”的提案,已得到了習近平的高度重視。“當時他也作了重要批示,要求主管部門盡快拿出整改措施,使政協提案的建議落到實處。”
省長的接連兩次批示,在全省吹響了治理餐桌污染這場戰役的號角。
“為何八個部門管不好一頭豬?習近平曾在會上這樣問大家。他認為,問題就出在體制機制上。”鐘安平回憶說。
在批示中,習近平著力于治理工作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他強調:“農業生產要推廣綠色食品標準,加強病蟲害生物防治,遠離各種飼料藥物添加劑,努力使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都是無公害、無污染的產品;環保部門要強化環境保護措施,防止工業‘三廢’對農產品生產造成污染;衛生監督和工商管理部門要把好市場的入口關,加強對進入市場農產品的檢驗,堅決防止被污染的農產品進入市場,對已進入市場的被污染農產品,要依法對銷售者進行懲處;環保和衛生檢驗部門盡快建立科學的檢驗標準,完善檢驗技術。”
“在當時,對餐桌污染明確提出綜合治理的路徑和機制,非常不容易。”據鐘安平回憶,當年,在各有關部門上報的治理方案中,習近平最終肯定并拍板了原省經貿委起草的方案。“原因就在于,我們所報的治理舉措更全面周詳,更系統有力。”
根據方案,省政府建立起由23個部門組成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聯席會議,自2005年起又改設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在這場“舌尖上的安全”守衛戰中,打破部門藩籬,統籌推進,逐步建立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體系,各部門開始真正地形成合力。
一頭豬從“八個部門管不住”到管出安全、管出放心,是凸顯綜合協調機制作用的最好例證。
2001年8月,習近平曾在福建電視臺演播中心接受央視記者的“面對面”采訪。“采訪中,他介紹說,我省已經率先建立定點屠宰、銷售一條龍信息網絡平臺。這樣,每天定點殺了多少豬,市場上又在賣多少豬,有多少是私宰的,第一時間就能得出結果。”鐘安平回憶道,在那次采訪中,面對記者各類提問,習近平的改革思路十分清晰堅定。
“記者問省長,民間有一種讓豬爬坡的土方法分辨有沒有瘦肉精。吃了瘦肉精的豬,45度的坡準過不了,這種方法可不可行?省長認為,這種方法并不準。”對這一幕,鐘安平印象深刻。
當時,習近平笑著回答:“現在我們引進外國的檢測設備,一臺設備20多萬元,檢測可以通過尿樣檢出陽性,這就可以馬上判斷。如果沒有這個設備,憑著剛才講的那種方法去測驗,就有一個精確度的問題。”他介紹說,福建正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對瘦肉精尿樣檢測需要的設備、試劑等經費的財政投資。對蔬菜農殘,福建的農業科研部門自行研制出一種速檢儀器,已在全省推廣。
“這說明治理餐桌污染,他重視依靠專業技術手段,要求政府部門包括科研單位都來出把力。”鐘安平說。
重拳治“污”,效果可謂立竿見影。2001年當年,全省生豬產銷環節的瘦肉精檢出率就下降到8%以下,次年又降到1%以下。此后,各級政府各部門對治理餐桌污染依舊沒有放松,一任接著一任干。十多年來,我省食品安全工作形勢不斷趨向好轉,沒有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在習近平的支持下,我省每年都將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到中央工作后,習近平還多次與福建的同志談話,強調要繼續抓好治理餐桌污染工作。”鐘安平說。
將人民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是習近平秉持的原則。
“群眾的衣食住行、開門七件事,始終是我們關心的主要問題。”1991年初,習近平在擔任福州市委書記剛滿7個月時說。
時任福州市委副書記趙守箴回憶說:“習近平抓改革,始終堅持一個主導思想,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多次強調,要抓住群眾最關心的問題,社會反映最強烈的事情,扎扎實實地辦幾件實事。”
“‘福州的路,這邊起火,可烤焦對面老伯的花白胡’,老百姓如此形象地描述福州舊城道路的狹窄。對這么一座城建欠賬太多的城市而言,僅靠國家投入的資金改造舊城,顯然只是杯水車薪。”趙守箴回憶說,習近平一上任,就深入到茶亭街改造工地、晉安河邊、荒蕪的尤溪洲等逐一調研,他對舊城改造有了清晰思路,“那就是要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同舊城改造有機地結合,采取群眾集資、吸收外資和國家投資一起上的辦法。由此,福州舊城改造出現了嶄新的局面,由原來的見縫插針式零星改造,發展為連線成片改造。”
在福州期間,習近平還推動出臺《城區內河污染綜合整治規劃》,用制度創新還市民清新內河;主導福州溫泉資源保護,將溫泉的有序開發納入法制軌道;針對福州環境衛生存在的問題,制定了條保塊管、強化依法治市的措施……一系列體制機制的創新舉措,讓福州的城市建設翻開了嶄新篇章,讓市民真正感受到了身在福州之“福”。
改革爭先,猶如中流擊水,不進則退。
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的改革探索和實踐,在思想、膽識、情懷等諸多方面給福建干部群眾留下深刻印象,并轉化成為不懈推進改革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巨大動力。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已到深水區,需要啃下硬骨頭。福建唯有進一步解放思想,繼續勇于先行先試,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倒逼改革,一往無前,才能早日把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新福建”藍圖化為現實。(福建日報記者 吳毓健 林侃 方煒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