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廈門市金安社區考察,社區居民李文玲老人將親手剪出的“福”字送給習近平總書記。(資料圖片)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愛拼會贏、敢為人先,福建的改革求索從來不甘人后,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福建,擘畫了福建發展的新藍圖:“希望福建的同志抓住機遇,著力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努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這當中,“機制活”可謂根本保障。機制一活,發展大勢氣象萬千,發展大潮洶涌澎湃。
解放思想,先行先試,總書記對福建改革發展寄望甚殷,關懷備至。
其實,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始終重視改革,大力推動改革。其探索與實踐,留下清晰而深刻的足跡:
他沖破思想和體制的重重阻力,推動福州國有企業改革;他六年七下晉江,在多次調研后總結“晉江經驗”,提出縣域經濟發展方向;他倡導建立外經“一棟樓”,推進簡政放權,給企業家回信,呼吁理解、尊重、愛護、支持企業家;他親手抓起、親自主導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餐桌污染治理為抓手,著力打破部門藩籬,統籌推進,建立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體系……
“事非經過不知難”。回望當年的探索歷程,我們仍為改革者的勇氣和智慧所震撼,并從中得到寶貴的教益。
經濟體制改革
迎難而上,敢為天下先
“只要是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就要在實踐中大膽去闖去試。”
——2002年,習近平《研究借鑒晉江經驗,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背景】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福州外商獨資、中外合資、私企等各種類型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國有企業因自身體制機制弊端,步履維艱。而對于國有企業改革,則存在姓“社”或姓“資”的不少爭議。如何打破觀念枷鎖、突破重重障礙,讓國有企業真正以市場為導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通過扎實調研,力排眾議,推動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總公司成為福州首個“試水”股份制改革的國有企業,吹響了福州乃至全省國企改革的“沖鋒號”。
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著力推進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可在選擇首批股份制改革試點企業時,“卡”住了。
“市里最早篩選出一批國有企業,但大家都不敢試、不愿試。”省政府顧問團成員、時任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明森回憶,“壓力來自姓‘社’姓‘資’的激烈爭論。”
“全民所有制企業還能搞股份制?”“國有資產會不會流失?”“既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又沒有先例可參照,該怎么做?”
陳明森說,當時改革開放剛十來年,即便是決策層,也有不少人對國有企業搞股份制改革一時不能理解,也無從下手。
1991年,民營企業福耀玻璃醞釀上市,找陳明森幫忙制訂福耀股份制改革方案。
“聽說福耀謀劃上市,習書記想了解情況,即邀請我到他辦公室聊聊。”陳明森說。
那是1992年初的一天。這一聊,就是一下午。
陳明森回憶道,同他一起受邀的還有當時的福州市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習書記開門見山,說邀請你們來就是專門研究借鑒福耀爭取上市的做法,推動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試點。顯然,他要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光福耀還不夠,要推動更多的企業改制上市,特別是國有企業,已經不得不改了。必須進行政策扶持,加大改革力度,才能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當時習近平的一席話,讓他對習近平推進改革的“果敢”有了切實感受。
這次聊天后,在習近平推動下,福州市很快決定,由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總公司來“試水”股份制改革。這是一家從事馬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國有企業,改制前體量偏小、經營面偏窄。
1992年2月,習近平在福州市經濟研究中心遞交的《關于加快開發區建總股份制試點工作的建議》上作出批示,“抓緊落實,盡快促成”。
此后,開發區建總的改制上市工作步入了快車道。其間雖亦經歷波折,但1996年11月21日,企業順利在深交所正式上市,掛牌交易。
“1992年3月以后,習近平持續推動福州市國有大中型企業陸續推行規范化股份制改革試點。在幾次會議上,他反復強調,國有企業要在市場上大膽去闖去試,政府政策上要予以扶持。當年,福州就選擇了近10家符合產業政策、經濟效益好、有明確投資項目的大中型國企作為推行規范化股份制改革試點。”陳明森記得很清楚。
“習近平同志在福州擔任市委書記期間曾經說過,改革要有一個‘敢’字,‘要勇挑重擔,敢于迎難而上;大膽開拓,敢為天下先’。當遇到各種各樣困難的時候,‘不能老強調條件太差、優惠太少、歷史包袱太重、人事關系太復雜,等等’。”福州市的幾位老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說。
在習近平的推動下,新組建的鑫利森公司,使福州絲綢印染廠徹底跳出了虧損泥潭;福州軋鋼廠與濟南鋼鐵總廠聯營,進而由松散型合作轉為緊密型合資,并引進外資,成立“中中外”企業;福州硫酸廠成功兼并了兩家下游企業,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1995年6月15日,習近平在《福州晚報》上發表《福州經濟發展與結構調整》一文。文中說,福州國有企業通過深化改革,涌現出一批“拳頭產品”“全國單打冠軍”和全國同行中的佼佼者。據初步統計,1994年福州市第二產業增加值148.6億元,增長45.1%。
“推動國企改革,習近平站得高、看得遠。他在調研國有企業時多次說過,擺脫企業困境的唯一出路就在于改革。”在時任福州市紀委書記、政法委書記方慶云看來,當年國有企業能否實行股份制的爭論與探索,帶來了新舊觀念的激烈撞擊,而改革攻堅,無疑成為推動福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2000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兼任福建省國資委主任,以更大力度推進全省國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