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民謠音樂的態度逐漸走向善惡兩種極端,近年尤是。太多的新人躍入視野,而消失的速度也同樣迅捷,魚龍混雜,眼花繚亂。如果華語音樂對聽眾來說價值的標準取決于走心的程度,那民謠音樂在這一點上的擔子無疑更重——詞要深又要達意,曲要透又要精致,如此沉淀篩選,那么做作的、膚淺的、無病呻吟的、言之無物的,很快就會被淘汰,走向不復之惡。所以,聽眾對民謠音樂的高標準、高要求,本就取決于這種存在性的理由與邏輯。失去了深刻的含義與價值,只留虛假浮夸的媚態,是不可能生存下來的。
民謠方磊曾用藝名“三塊石”,因傾向于說唱類音樂而成名網絡,而后又發展于幕后,協助他人制作專輯與電影配樂,所以,在音樂的認知性與專業性上,都有超越網絡歌手的水準與質感。而他歌詞的“接地氣”也是最初走紅的原因之一,將東北語言文化中的戲謔與幽默展示在作品當中,犀銳而真實。10月發行的新專輯《某》徹底轉型為民謠,說唱則以“意”的形式保留在歌曲的思想表達中——如此一來,方磊的民謠音樂所能傳達的內容與訊息就變得非常豐富,大量故事與思想的傳達,都通過精彩詞句碰撞釋放出來。此外,中華傳統音樂文化也是他風格的重點,民族與古風樂器在專輯中的運用非常廣泛,讓《某》從內到外都滲透著一股淳樸而深刻的純粹感。這份新民謠之力深刻而到位,充滿了濃厚的人文價值與個性異彩。
首曲《暖冬》以純音樂序曲形式開篇,古風韻律烘托吉他的溫柔,節奏緩慢踏足于幻想的畫面,述說無聲勝于有聲的心情故事。民樂器的肅穆制造內心層面的留白,引導聽眾的情緒與心境邁入專輯的邏輯中心,序曲是門,也更像一副概括性的音樂地圖;《再見某人》旋律動人耐聽,唱法偏向主流,提供了良好的接受度與傳唱性。主歌旋律有很多高明的轉點,使曲子通俗卻不流俗,副歌有精妙的和聲處理,回音仿若在聽覺兩壁旋轉徘徊,在提琴與民樂的東西交融下,副歌爬攀而上唱出精彩的高音,讓本顯主流的抒情力產生升華,成為專輯不能忽視的概念主打;《能不能》以自然念白制造即興巧思,口琴風琴與電子音效編織出細密的情緒之網,靜怡而踏實。方磊的聲音表現清透純凈,隨著編曲逐漸縝密復雜,演唱感情也扶搖直上,頗有戲劇感。采樣經典老歌、曲末大合唱的制作手法,也為作品帶來飽滿的聽覺畫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