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倒回到1926年。這一年9月,魯迅來到廈門大學任教,最初住在靠近海邊的生物樓。在他與許廣平的通信中,魯迅甚至將這里到教室要走多少級臺階都數得清清楚楚。“我現在如去上課,須走石階九十六級,來回就是一百九十二級;喝開水也不容易,幸而近來倒已習慣,不大喝茶了。”——這九十六級石階,包括生物樓內的六十級臺階和從樓前山坡走上來的三十六級臺階。
住了半個月后,魯迅由生物樓搬到了集美樓上西側。在他給許廣平的信里,雖然感慨新搬的房間比先前大,也更為安靜,但他說“有利必有弊”——“弊是看不見海,只能見輪船的煙通(筒)。”魯迅對聽海、看海的感受也是有文字為證的。在《兩地書》九月二十八日的文中寫道“我初到時,夜夜聽到波聲……”在《語絲》上的“廈門通信”中也提到“樓就在海邊,日夜被海風呼呼地吹著。海濱很有些貝殼,檢(撿)了幾回……”
【鏡頭】
當時中華路被炸毀的情景。(供圖/洪卜仁)
1926年新加坡愛國華僑領袖蔣驥甫回家鄉澳頭捐資創辦了覺民小學。1936年,覺民小學才建成一棟很漂亮的新校舍。然而,才建了3年的新校舍在1939年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樓房頂部被炸毀。上圖和下圖分別為被轟炸前后的覺民小學。(供圖/洪卜仁)
1937年9月6日下午4點,公園西路被日軍轟炸。(供圖/市檔案局)
【廈門大學】
生物樓被炸毀
魯迅曾住在那里“聽海”
被轟炸前的廈大生物院、化學院。(供圖/洪卜仁)
日軍坦克開到廈大囊螢樓前。(圖片來源/《鷺島烽煙》)
如今的廈大囊螢樓。這幢靠近廈大西門的教學樓許多人都不陌生。
10多年過后,日寇入侵。1937年9月3日,日本艦隊3艘驅逐艦駛入大擔島海域,突然向廈門島的白石炮臺和胡里山炮臺發起攻擊,魯迅曾住過的廈大生物樓被炸毀。當時的刊物《唯力》寫道:“生物學院和化學院都被攻毀,博學、映雪兩樓受損傷……”1938年5月11日下午,日軍在廈大投下50多枚炸彈,整個校園濃煙滾滾,部分校舍被毀壞,隨后廈大校園淪陷。《申報》對此曾有記錄:“廈門大學,全部被炸……”此后至1945年8月,廈大校園成為了日寇軍營,校舍受到極大的破壞。
【集美學村】
40余幢校舍成廢墟
是陳嘉庚20多年心血
集美學村延平樓被炸。(圖片來源/《鷺島烽煙》)
先來看看集美學村遭受到的猛烈攻擊:據不完全統計,從1938年5月10日到1942年2月,日寇派出飛機轟炸集美40次以上,每次少則一架,多則14架,投彈最多達20多枚,校園附近的駐留日軍更常以炮擊、掃射集美學村為樂。1939年4月23日,日寇4架飛機向集美投彈20多枚,陳嘉庚故居也被損毀。
陳嘉庚兄弟20余年耗費300余萬元銀元、嘔心瀝血建筑的樓堂館室、校舍40余幢,都被日寇炮彈轟擊得幾成廢墟——幾乎“全軍覆沒”,曾經優美,當時徒留遍地瓦礫,甚至找不到一棟完整的房屋。每一座破損或倒塌的建筑,在之后的時光里又一一“站”了起來。
建成于1925年8月的敦書樓兩傷兩修——抗戰期間,被日軍飛機轟炸受損,1946年修復后為集美高級商科學校教學樓;1949年集美解放前夕該樓再次遭受國民黨炮擊損壞,1951年再次修復,現在作為集美大學財經學院學生宿舍。如今的集美中學教學樓則是“復刻版”——在1922年9月它則曾是集美小學教學樓,在抗戰期間,在日軍飛機轟炸下倒塌,1953年按原樣修復。集美幼兒園、集美大學財經學院學生宿舍等建筑,也在經歷風雨之后,屹立至今。
【曾厝垵】
廈門第一座官方機場 遭轟炸后被廢棄
被炸后的曾厝垵機場內景。(供圖/“紫日映像”)
這個廈門市歷史上第一座官方機場,堪稱“短命”,存在僅僅9年多。在辛亥革命后,在曾厝垵村對面位置曾建制“海軍航空處”,并建設了一個飛機場。可惜的是,1938年,因抗日戰爭局勢緊張,海軍航空處被撤,而曾厝垵飛機場遭受到了日軍的轟炸,最終被廢棄。
這個位于環島南路的曾厝垵機場,在現環島路音樂廣場、佳麗海鮮一帶。
機場盡管從使用到廢棄才不到10年時間,但當時發生的“全球飛行自駕游”卻轟動一時。據記載,1929年3月1日,廈門海軍航空處飛行員陳文麟駕駛阿維安號輕型飛機從英國倫敦起飛,途經德國、比利時、法國、印度、越南等歐亞十幾個國家,最終于5月12日飛抵當時尚未完全修建完成的曾厝垵飛機場,行程1.5萬公里,成為“中國第一個單人駕機飛越歐亞大陸的飛行員”。
本版文/本報記者 何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