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天/漫畫
你患了閱讀焦慮癥了嗎?
多讀書,是沒有錯的。
有句話被廣為流傳,據說是楊絳回答一名青年的人生困惑:“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網絡時代,各種“文字”變得更觸手可及,卻讓人變得更焦慮,不知道讀什么書?怎么樣讀書?鳳凰衛視推出的《開卷八分鐘》在兩年無廣告收入的情況下,堅持讓梁文道教人選讀、品讀,正是這種社會焦慮衍生的一種媒體服務。
越是步入社會,這種“想得多”與“讀什么”的對立更加明顯。
能有一劑良藥嗎?對于這個社會也許有,就如楊絳那句治百病的醒言警句。對于個人,則很難。
有人說,你不是書讀得少,而是經典讀得少。在碎片化閱讀和深刻閱讀,在成功學書籍和經典書籍之間,有一種閱讀焦慮在蔓延。如何對抗這種焦慮,我們在此借幾位讀者的經歷,只是拋磚引玉。
閱讀,其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她可以轉化為知識、智慧、個性,化解痛苦、執念、迷茫,將是人一生的不變追求。或者,存有這樣一份閱讀焦慮,反思當下的某個閱讀狀態,未必是一件壞事。
24小時與閱讀無縫對接
閻碧彬 31歲 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的銷售工程師
“讀書就像一把鹽撒在湯里,你找不到摸不著,卻能嘗到咸味”
清晨6點半鬧鐘響,我打開手機聽書軟件,在溫柔的朗讀聲里,開始新的一天。刷牙洗臉上妝完畢后,吃早點時順便溜一眼電腦里自動彈出的新聞頭條。出門上班前,最先抓在手里的是手機。它要陪我度過從家到單位這段40分鐘的公交車車程。車上,我開始閱讀雜志的微信推送文章,這被我稱作大腦保健操。推掉無聊的聚會,下午6點半準時到家,窩在沙發里開始閱讀喜歡的書籍。睡前,調頻睡前故事,伴著女主播柔柔的聲音和一個暖心故事睡去。同事常驚訝于我24小時與閱讀的無縫對接。
其實,半年前的我,并不是這樣。
當時研究生畢業進入一家外企,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壓力,讓我這枚空中飛人常感覺自己像一顆榨油機里默默哭泣的小黃豆。工作把時間肢解得七零八碎,加上自己做事情拖拉,我很難有整塊時間看200頁以上的書。念書時,最偏愛文史書籍,工作后,人變得浮躁,反而是《如何成為一名成功的銷售》、《成功管理學》這類學生時代排斥的書籍常出現在案頭,總期望能從書中找到成功捷徑。工作空隙、飛機上、開會前的分分鐘,kindle不離手,里面裝了127本類似成功學和理財類的書籍。
事實是,一本200多頁的管理類書籍,三四個月讀不完,前一天剛讀過,第二天居然想不起來內容。有位高人說過,如果生活把閱讀扭曲為謀生手段,那就是一個高級文盲。我索性連這類書籍也放棄了。開始用手機和iPad刷微博,去網站讀書頻道看言情小說。
不久,老公被派常駐北京分公司,越發覺得日子單調乏味的我向老公抱怨。他說,過日子不比干臥底,每天提著腦袋過日子,當然不夠精彩,建議我多集中時間讀文史哲方面的書,發現“生活在別處”。
這就是半年前的開始。為了騰出時間去找尋心中的“別處”,我開始治療拖延癥。每天列出一張任務清單,每完成一條,劃掉一項,利用時間空隙完成瑣碎事務。比如,在等待開會的10分鐘里,處理掉e-mail,等客戶時歸納整理客戶檔案。如果有應酬,計劃被打亂,就重新排清單。
這個過程需要強大的自制力。雖然到現在,還是沒發現“別處”在哪里,但工作效率提高,余出了整塊時間,就能閱讀一些啟發思考的文史哲書籍。這些書,也許不會像成功學那樣讓我盲目信心倍增,但會讓我掩卷長嘆:原來如此哦!
今年4月我去北京玩,順便探望老公。凌晨2點多,我走進一家24小時書店,兩個衣衫襤褸的人也走進書店,也許怕把沙發弄臟,他們沒坐沙發,而是站在書架前看書。一直呆到第二天8點和我一起走出書店。貧困生活沒妨礙他們閱讀的熱情。回廈門后,我決定多讀些經典書目,而且偏好紙質書,總覺得執卷并圈點批注要更莊重一些。
最近,我在想,閱讀究竟為了什么,功利,抑或享受?我的答案二者兼有,汲取智慧是終極目的。就像一把鹽撒在湯里,你找不到摸不著,卻能嘗到咸味。書是生命中的鹽,但我們現在喝的多半是清湯,沒味兒。多留些時間和空間給經典閱讀,因為只有經典才能帶來智慧。